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司法大廈現址,在清朝原是供奉關公的武廟,對面則是奉祀孔子的文廟(今北一女中校園內),北門附近還有城隍廟,三者同是當時臺北城居民的精神寄托處。-日治初期,原將-司法機關設於城隍廟,但後來鑒於司法業務日漸繁重,於是興起建構規模較大官署機構的構想。
日昭和4年 (1929年),日人將武廟拆除,改建-,歷時5年於昭和9年(1934年)完工,其址原還有木造的愛國婦人會,後面有復審-。高等-內設高等-、檢察局,高等-之下尚轄管臺北、臺中、及臺南的地方-及檢查處的辦公室,是日治時期-最高司法機關,但仍隸屬於總督府。
國民政府遷臺,此建物於1950年代成為中華-的司-與最高-的官署所在,乃稱為「司法大廈」;1980年代左右,最高-搬離,該廈成為司-及-官會議辦公處所,并於-87年(1998年)7月30日成為國定古蹟衙署類。
司法大廈由日治中期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并由池田組和本土之臺北桂商會負責施工。井手薰在日治中期頗有聲望,他同時期也設計臺北公會堂,即今中山堂,所以兩座建筑擁有許多共同特色,包括采用「折衷主義」樣式,也就是舍棄古典式建筑繁復、華麗的裝飾,改采簡潔、明朗的風格,雖仍有拱門、拱窗等古典式建筑常見的設計,但線條已趨簡化。
司法大廈為RC結構,鋼筋混凝土加強磚建造,以人造假石施工,原為三層樓,-66 年(1977年)增筑第四層,雖材質仍沿用相同產地的面磚,但其風格略為更動,每層面積約一千八百多坪。墻面貼上北投產的淺綠色釉面磁磚,具有防反光、防空的保護作用。平面為常見的日字形,兩個天井以便通風采光。
建筑形式為模仿拜占庭建筑風格的非古典式樣,具有文藝復興氣息;其門廳入口三圓心之弧拱、立面排列的拱窗和幾何的拼花圖案,都具有--建筑風味。最重要的特點當屬於中央塔的屋頂,它是一種抹邊的八角形尖頂,屋頂四周呈波浪曲線,這種略帶中國風格的建筑,稱為「興亞式」(復興東亞之意)或「帝國冠帽」,在日治時代有隱含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意圖,特別能展現出最高司法機關的權威性。
在內觀上,一樓以木制樓梯通往二、三樓,樓梯兩側的碩大八角形柱子均飾以花蓮產的大理石,此為-大理石第一次實際運用到大型建物上,具有相當指標性。二樓回廳矮墻上的八角燈裝飾亦極具特色。
參考資料 『臺北市文化局』,.culture/building/view.p-p?vid=111&page=2『國家文化資料庫』,nrc--a/cca-ome/arc-itecture/arc-itecture_meta.jsp?xml_id=0006334601『司-』,.judicial/.asp『-』,-/wiki/%E5%8F%B8%E6%B3%95%E5%A4%A7%E5%BB%88
下一篇: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立-博物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