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早期臺灣的建筑以木構架為主,大小木作皆重木雕裝飾,小木作又稱「細刻」或「鑿花」,表現手法及題材最為精致而豐富,包括獅座、員光、雀替(又稱插角或托木)、垂花(又稱吊筒或花籃)、藻井、神龕、窗格等等。
例如廟宇中神像座落處之神龕花罩,有如「蜘蛛結網」般的裝飾性的木雕,謂之為鑿花;而且鑿花細雕,可細刻到多層鏤空,傳統工藝專業術語所謂之「內枝外葉」的多層雕。除了北港媽祖廟、新港媽祖廟及三峽祖師廟等等的古老廟宇以外,目前由於臺灣工資不菲而大陸卻勞工低廉,因此大部分的鑿花多從大陸進口,其中三峽祖師廟,更是雇請專業師傅到廟里,進行廟內各種形式的鑿花工作,且為工極精致。
鑿花技術從大陸傳來時分別有福建的泉州、福州、漳州及廣東的潮州等之別。
鑿花的樣式最先是畫廟的畫師畫的。由於鑿花師本身不定會畫,但他們會請畫師畫好式樣,再依樣雕鑿,久而久之,鑿花的式樣就流傳下來了一些固定的形式,有些師傅會把整套雕法、雕鑿時的操刀次數全部死記而背了起來,雕刻時或加或減的雕鑿出不同的作品,希望他把式樣畫下來作為流傳之用時,他們可能也畫不出來,就算畫得出來,其所畫的也是抄襲古代流傳下來的式樣,再加以排列組合而已。
鑿花的應用除了神龕花罩外,亦被應用在神桌上,在傳統家具中,鑿花多數應用在桌椅、床具、屏風等的雕刻裝飾上。
鑿花技藝的雕法可分為四類:
(1)圓雕(或稱四面雕):如斗座、吊筒雀替。
(2)透雕:如楣梁。
(3)浮雕:如員光、雀替、吊筒、窗欞。
(4)多層雕:如吊筒。
鑿花的作品提供了人們視覺上的豐富化,而其藉由立體形態的塑造,來達到視覺立面光影的變化,則為其深深吸引人們的地方。由於其表現的手法尚含其表面的質感處理,及其主題傳達的傳神度,亦提供了人們另一欣賞與談論的話題。最初鑿花的出現,便是以裝飾為主,而隨著其雕鑿主題的不同,則又傳達出不同的神韻情感。鑿花的題材與內容大多以三國演義,忠孝節義...等傳統故事為主要題材,不過可能是因為派別的關系各有所長,如人物、花鳥、水族......等而不同於藝術性的雕刻,鑿花較著重主題表達的精確性及其各組元件之連結,且較藝術性雕刻來得復雜及多量,各部元件較小,不似藝術性雕刻之單一性。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