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天目釉瓷是黑色釉瓷的統稱。曾在宋元時期蔚為風潮,在明清之後沒落消失,近代有些陶藝工作者又致力研發,東漢創制黑釉,而後各朝代均有盛行,其中以宋朝建窰之黑釉盞(茶碗)最為人所熟悉及贊賞,天目一詞的由來目前普遍的說法是:宋時,日本留學僧人前往浙江西北部的禪林圣地天目山等地學習佛理,將中國當時的品茗之道及當時使用的茶碗傳進日本,茶道在日本遂開始盛行,所使用的茶碗也被稱為天目碗,那時只是通稱由天目山帶回的碗,但由於斗茶之風盛行一種半發酵的白茶,茶泡越白,表示茶的品質與技術越佳,使用黑盞更能襯托茶泡的白皙程度,爾後天目茶碗便成了黑釉茶碗的通稱。當時與建盞齊名的還有江西吉安永和鎮窯(吉州窯)生產的天目釉瓷,民間建起了不少專門生產黑盞的瓷窯,其中以水吉鎮窯和永和鎮窯著稱於世。水吉鎮窯燒制的部分產品底足還刻有“供御”和“進盞”字樣,專供宮廷使用,并以其獨特的天目釉斑紋和具有特色的工藝負有盛名。
一般黑釉瓷采用含鐵較多的粘土制成。這種原料便於取得,因此許多地區均能燒造,生產發展迅速。天目釉瓷種類較多,以油滴釉、兔毫釉、木葉天目釉較為名貴。此外,還有玳瑁釉、剪紙漏花、鷓鴣斑等品種。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聚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特徵是黑釉上有小型晶體形成的斑點,閃出金色或銀色的光芒,由於其斑點在釉上分布似油滴飛濺,因而得名。流傳至日本的天目油滴釉瓷碗,少數珍品釉中斑點周圍顯示出深藍色輝光和金色銀色的閃光,稱為“曜變天目”,為日本人珍藏。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現。它的特徵是在黑色釉中有帶絲毛狀黃褐色或銀色條紋,由釉料熔融向下流動時析晶形成的似兔毫狀而得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木葉天目釉它的形成原理與其它灰釉的裝飾原理類同,是利用樹葉里的鹼性成分溶解底層的黑釉,使其色澤與周圍的部份分離,使黝黑色的茶碗中平貼著一片天然的葉紋,都是非常珍貴的結晶釉,是黑釉中的奇葩。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