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傳統觀念認為先人葬於背山、面水的風水絕佳之處,將能福蔭子孫;墳墓形制也因喪家身分地位、貧富懸殊不同,規模大小及裝飾所用材料也就不相同,但共同的目標均為達到「無風、蟻、水三者侵體之害」。
-古墓采用傳統閩南形制,基本配置以墓塚為中心,前置墓庭及墓埕。為官者依官品建造大墓,必須遵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墓前可設立翁仲、石馬坐騎、石虎、石羊及文筆望柱,成左右兩列守在墓前,甚至還設有墓道碑及碑亭。石象生的多寡按官職而有分別:一、二品官是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翁仲各一對;三品官減去翁仲一對,四品官減去翁仲、石羊各一對,五品官減去翁仲、石虎各一對,六品官以下及般平民百姓不準僭越使用;由此可知,配置翁仲者,官階較高。
墓塚區,是靈柩安置之所,先挖方十尺、長八尺、寬三尺,深四、五公尺的墓-,底部鋪上石子後,放入靈柩,用石板蓋住;表面再覆土,用石灰覆蓋成圓蓋形,成為露出地面的墓山;因隆起如龜甲,又稱「墓龜」。
墓庭區是指墓碑前方,由兩側墓手維護而成的空間,主要的配置有墓碑、肩石、墓手、供桌等,地坪為硬鋪面,有的中央鋪有拜石。墓山前豎立墓碑刻有墓銘,刻寫著死者的官銜、大名、祖籍、生卒年月日及立碑的後代子孫姓名等;肩石位於墓碑的兩側,主要作為鞏固墓碑之用,表面雕以繁復的花紋,具藝術價值;墓碑前兩側有石造的矮墻-「墓手」環抱墓庭,又可稱為「寶城」,象徵余蔭子孫;墓碑前以石材雕成固定的供桌,是祭拜時置放祭品、香燭、鮮花之用;有些古墓會在墓碑上方建立碑亭,不僅保護墓碑,更增加古墓的壯麗。
墓埕區是墓庭前的展開區域,一般平民的墓埕小且無特殊配置,為官者則可設立「石象生」。「石象生」是用大塊石材雕刻-物、動物或望柱,除了表現墓主生前的顯赫外,也具有護衛的意義。「翁仲」通常是一對相向而立的文武將官,文官神情儒雅,居左,武官氣勢威武,居右,位置不得相混;有趣的是,石人都身穿明代官服,而非清代的衣冠;石獸以石馬、石虎、石羊較常見,石馬為墓主坐騎,采立姿,鞍繩具備;石虎威猛,有辟邪作用,為蹲勢;石羊象徵吉祥,為跪踞,接面朝前方排列,非常有趣。望柱為形如朝上的石筆,豎立於陵墓前,配置在石人、石獸之外。
在墓埕前側有名為「后土」的石碑,面朝主墓,象徵守護神土地公,講究的大墓,連后土都設置墓手。
現存古墓保有傳統閩南形制者,有臺北內湖的林秀俊墓、新竹鄭用錫進士墓、苗栗後龍鄭崇和墓、南投鳳池的林鳳池舉人墓、嘉義六腳鄉的王得祿墓、金門的邱良功墓園、文應舉墓、蔡攀龍墓、陳顯墓、陳健墓、陳禎恩榮墓坊、黃偉墓、黃汴墓及陳楨墓等,雖然-沒有宏大的皇族陵墓,但傳統慎終追遠及厚葬的觀念,使墳墓成為一種獨特且富有藝術價值的古蹟類型。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