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和上墳有哪些區(qū)別?主要有這些
分類: 旅游安全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3-29
閱讀 :448
在我們國家祭祖是很傳統(tǒng)的一種習俗,尤其是到了清明節(jié)的時候,祭祖成為了很常見的事情。雖然祭祖和上墳看起來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差異之處還挺大的,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祭祖和上墳有哪些區(qū)別? “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沈陽墓地小編知道在原始時代,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祀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后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并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祭祀禮節(jié)祭品有一定的規(guī)范。舊俗備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觀則記載儒教《周禮》《禮記》與《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書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是祭祖日。上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掃墓,一種祭祀死者的活動。中國許多地方去上墳都有許多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初一以及臘月二十三等祭祀日子,晚輩要準備祭奠死者用的所需用品(例如煙、酒、飯菜、點心、香、紙錢、鮮花等一系列祭祀品),然后來到逝者墓前進行祭祀,以表后人對逝者的思念之情。以上就是有關祭祖這方面常識的相關介紹,相信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已經對脊柱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祭祖這方面的常識,不妨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