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很o(╯□╰)o……新知的問題真是面面俱到啊!
我覺得可以從消費者心理、銷售量與利潤率、可行性三方面分析:
①:消費者心理暗示:
十塊錢三斤:側重于錢的衡量,消費者容易說,——“來十塊錢的吧”。(這種說法本身就帶有“湊整”的心理暗示)
三塊五一斤,側重與斤的單價,消費者容易說,——“稱2斤吧”,很少有人說,“給我來7塊錢的”。(因為這種說法是一種“要多少斤”的心理暗示)
②:銷售量與利潤率:
從銷售量上說:用十塊錢三斤,單筆的銷售量容易提升,而且很容易湊個整往多了算——“再給您添一個,湊十塊錢吧”,也就是昌浩童鞋說的,“減少了庫存,出了量,雖然減少了每斤的利潤空間,卻獲得了更多的總利潤”。
③:可行性角度:
不能否認,這種“十塊錢三斤”的叫法絕大部分來源于菜市場等地,而99.99%的菜市場攤主是沒有pose機的……
中國人的-卡消費還沒有發展到為了買二斤黃瓜-卡……~~~~(>_<)~~~~
所以說,找零錢是個很大的問題,對買家賣家來講都是很費事的問題,可以推理,剛剛興起這種“十塊錢三斤”說法的時候,大部分菜市場攤主就是想著“想湊個整,少找零錢,還能多賣。”
總之,“十塊錢三斤”本身就是一個來自民間階層興起的說法,所以不用太高深的理論去分析,了解農民伯伯心思,多去菜市場買幾回菜就知道了~~~~
答案 2:
從兩方面來說:
前提:在賣家賣3.3元時有利可圖。
1. 對于買家;10元三斤每斤3.33元,比3.5元/斤便宜0.2元。
2.對于賣家:減少了庫存,出了量,雖然減少了每斤的利潤空間,卻獲得了更多的總利潤。
下一篇:怎么量化評價一款輸入法產品(拼音)的好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看過CAOZ寫的《-解構第一季理解用戶搜索行為》后,你有什么樣的想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