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自問自答一下,相當于分享。一味地進行計劃,一味地思考,是不行的。經理最近說,想法不值錢,想法的執行才有用。我想了一下,覺得那個太極端了,就改成“想法很重要,想法的執行更重要”。我的計劃性很強,經常能夠計劃出很多要做的事情,把先后順序安排好,把每件事情的意義想好。不過最近在做產品的運營計劃中,還是被多次批到計劃過于空泛,難以執行。我有一些想不通,像我這樣計劃性強的人,為什么被這樣講。早上,-在項目管理工具里面開始把計劃細化一下,每個計劃都追加可執行的任務,每個任務都包含時間點、參與的人和要做的事情。全部寫完消耗了我幾個小時, 不過我邊寫邊松懈了自己的防御,發現有許多被忽略的因素,逐漸在寫的時候被加上去了。后來我意識到,我在完成的是一個-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在和其他人交互的時候,顯性化是必須的,因為讓其他人一下子就知道你的意圖,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顯性化的過程消耗了很多的時間,但對于只有很有限的跨部門溝通資源的時候,是有必要的。雖然顯性化的過程必須通過文字這個非常笨拙的手段,但是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其實要告訴別人的東西也很簡單,其實就是四要素,時間,誰,做什么,產出是什么。為什么不寫一下呢?雖然只是老板一個人要看,但寫下來,并可執行有兩個用處,第一是自己整理,第二是可以和人分享。回想起來前一段時間關于目標管理的一些心得。目標管理的一個核心是,把看不見得目標,變得能夠看得見,能夠量化。這依然是一個顯性化的道理。用文字明確化了的目標,減少了內涵的豐富性,卻增加了合作的可能性。當然,如果兩個人不需要寫下來目標就可以共享,那么這就是一種完美了。顯性化,其實也和在心理學的操作定義比較類似。把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如此抽象到極限的概念,表述出來,并在科學的框架下進行假設檢驗,我們不得不用一些比較接近,或者我們認為是正確的操作來讓概念顯性化,變得可以觸摸到,可以用尺子衡量到。顯性化的另外一種解讀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如果在一個和他人合作的文檔中,寫上他想知道的那幾個要素,真是很必須的,否則對方真的只能用自己的認知經驗來填補空白,但是那樣又會讓人很害怕。今天被老板再次拍了一下,說我寫的計劃還缺了一個元素,那就是后面的可執行的一面。下一篇:彼得·德魯克有哪些比較經典的作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開車開過最長的長途是多少公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