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新中國人在科學領域沒有獲過諾獎,原因一把一把的,過去有過反科學或輕視科學時期,現在則是急功近利時期。其實,當下無論什么領域,都處于急功近利時期,包括科學、文學、藝術。多數人以專業作為生活或賺錢的途徑。急功近利又和政府政策導向和民間風氣有關,短時期不可能獲得解決。
答案 2:
無需討論國籍,至少,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是在國外才有了創新與突破
當然,得對中國的基礎教育一定程度上予以肯定,但是,也是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是的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缺乏,在當今的-體制下,城鄉差距中,地域限制內,嚴重缺乏。這是導致國人缺乏創新的理論基礎。
但為什么去國外之后,又能有所發展呢。我認為,起原因就是中國大學的體制,其-味道太濃,學術氣味太差,中國的學生不是書呆子,清華北大等在80年前也不是現在的樣子。很簡單的例子,一直說-統治區白色恐怖,說-嚴厲控制民眾言論,但是,當大學生們舉行各種-,進行各種激烈爭辯時,在起初狀態下-并未加以完全阻撓,大學里的環境很寬松,所以那個年代產生了很多至今仍有很大影響力的大師,不僅僅國內,還有那些無法生活在國內的大家。
那時,文人騷客甚至如盛唐時期,可以不為生活所迫而搞自己的學問,而不用為現在的-,課題,職稱而搞得焦頭爛額。
現在,卻無法做到當初的十分之一,去看看大學的學生會,大學的入黨,democracy就如為人民服務一樣,一句絕對的浮云。為了財富而奮斗,絕對比為了權利而奮斗來的光明磊落,前者是正大光明的為了自己的生活欲望,而后者卻是隱晦的,權利無法直接帶來財富,而在中國,權利卻是制造財富最肥沃的土壤。
說的有些極端了,在-,能把這段話標出來可能性會很小。但是,這些更接近事實。
答案 3: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中國公民沒有吧?華人是有的。
原因嘛,我自己認為,外因來說,過-的標準是西方人設置的,可能和中國的標準不一致。從內因來說,新中國以來,中國的許多尖端科技都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不會拿去申請那個獎。同時,民間科研機構基本沒有,有一定水平的更沒有。還有期間對科學研究的-斗爭,當前的學術浮躁,以及經濟建設為先形成的重應用科學輕基礎科學研究的情況,都應當對中國的科學研究產生過不好的影響。
答案 4:
獲獎時刻還是中國籍的人,至今沒有。但是目前獲得-的華人科學家,至少7人了,而且大多中國誕生,在中國接受了基礎教育,能說流利的漢語。李政道、楊振寧、朱棣文、崔琦、丁肇中......
答案 5:
當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項目本來有機會獲得當年的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但是研究者們卻因為署名問題爭執不下,最后報上去的名單竟包含32人。這直接導致中國與-失之交臂。
答案 6:
拿中國國籍的好像還沒有。 其實,在理論科學方面,中國的科學進步確實乏善可陳,這一點不能忽視,在很多理論科學領域,中國科學家的對外交流相對較少,外國同行不了解、不認可也是很大一個原因。另、-的后臺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喜歡中國政府!
答案 7:
1、李政道 1926年出生于中國上海,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
2、楊振寧 1922年出生于中國安徽合肥,19-年加入美國國籍。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理論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首兩位獲-的中華-籍和華人-得主。
獲獎時他們二人均是中華-國籍
答案 8:
""哥德-猜想""與""狹義相對論""相比,你更相信哪一個,或者干脆說不相信哪個?
[欲把以上轉為一個題,請教如何弄]
答案 9:
沒有以中國國籍獲獎的,但是有華人。主要是體制問題。
答案 10:
科學無國界
答案 11:
教育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業只能是這樣了,還能怎么樣呢?精英教育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下一篇:怎么快速判斷-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覺得“做作”和“秀”一樣嗎?區別是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