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好人真的有好報。這不是一種宗教或者文化的說教,這是有歷史文化原因的,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宗教都積極弘揚、傳播這樣的觀念那就是“好人有好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中國人的社會文化心理。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這種集體文化心理的突出的表現。盡管“改革-”之后,社會轉型期出現“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加上信仰迷失,價值觀出現混亂。社會上集中出現了為達到獲取財富、名譽、地位不擇手段、喪失道德底線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個案似乎證實“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和“一口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的社會現象令人五味雜陳。由于人性是向善的,盡管社會的一些原因導致很多人對做好人產生困惑,但是從人性來說沒有人愿意做惡人,那些行惡的壞人還是成不了社會的榜樣和楷模,文化基因頑固的印在人們的心里,絕大多數人依然深信“好人有好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信仰的力量,這也是文化的力量。
“好人有好報”有什么科學依據呢?在中國,“好人有好報”的史實、故事、傳說浩若煙海。在宗教文獻、史料、文學作品中都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好人一生平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經典的箴言佳句可以說家喻戶曉,這種信念存在于國人心中、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似乎沒有人做出科學驗證,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這些東西是不需要證明的真理。這方面,美國人喜歡較真。繼千方百計研究和解釋“夢”之后,他們又積極尋找著“好人有好報”的科學依據。史蒂芬·波斯特和吉爾·奈馬克通過科學方法驗證了好人有好報。
史蒂芬·波斯特和吉爾·奈馬克寫作了《好人有好報》一書,他們筆下的“好人”,并非“老好人”,而是指“樂于付出的人”。這個“付出”也非傳統意義上的“氣力上幫一把、財物上施一些”,更不是為了博取名利或達到其它不可告人目的才裝腔作勢的那種假捐款、假慈善等,而是一種廣義上的“付出”。兩位作者認為,“付出”有十種方法,即贊美、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傾聽、創造。這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作者手把手教我們怎樣去“付出”,并告誡我們千萬別對“付出”這種利人利己之事有什么心理障礙。
史蒂芬·波斯特和吉爾·奈馬克就根據上述十種付出的方式,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并長期-一些樂于付出的人。他們分門別類地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從而揭示了“付出”產生的“醫療作用”和“快樂指數”:“宅心仁厚、樂善好施”之人的人格確實對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比如,樂于付出對人心臟病的抗病力竟然是阿司匹林的兩倍、能夠減輕病痛對老年人的影響、不容易患抑郁癥更不會自殺。總之,一個養成樂于付出習慣的人,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作者甚至還“檢測”到,哪怕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可見,付出也是一劑萬能藥啊……
盡管中國人所說的好人和史蒂芬·波斯特和吉爾·奈馬克所說的好人之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哦!從他們狹義的好人的“科學實驗”結果來看,“好人有好報”至少在他們設定的范圍內是有科學依據的。
何況中國的整體思維方式的優勢,從宗教和文化的方面早就相信“好人有好報”呢,你信與不信,這條人生哲理就在那里,有宗教文獻、史料的證實在那里,還需要科學證明嗎?這不美國人多事不也證明了嘛!
答案 2: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于是忍不住表達拙見。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需要定義“好人”,什么人才是好人?誰認定的好人才是好人?
我認為這都是相對的,希特勒許多人認為是壞人,但他的追隨者認為他是好人;岳飛是許多人認為是好人,但他的敵對者必定認為其是阻礙前進的壞人。所以,好與壞是理性的、相對的。
順著好人的角度延伸,其實好報也是相對的。當然相對多的好與相對少的壞是我們衡定好人的標準,相對豐厚的與相對鄙吝的回報是我們衡定是否好報的準則。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求報因而所報皆喜,或許是更好的結果。
答案 3:
宗教為了勸人向善(或者還有其他的原因),于是倡導輪回因果,認為好人有好報。而這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既不能證實它的存在,也不能證實它的不存在,基本上處于一個“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很玄的狀態。
我個人覺得,這世間根本沒有什么神靈對人類的承諾,諸如“好好干,就能成功!”亦或是“做個好人,就能有好報。”你當然可以從各種分析主義的角度去試圖證明因果業報的存在,但是不管你拿出多少例證,總會有更多的反例等著你。
或許,那些看起來講的通的因果業報只是太過聰明的人類從紛繁復雜的事件的起承轉合之中拉郎配的結果吧,也許善行與善報之間根本沒有什么關系。所以郭德綱的定場詩中說:“修橋補路的瞎眼,殺人放火的兒多,我到西天問我佛,佛說我也沒轍。”
也許這個話題會生發出更多的人類對命運、對世界、對宇宙的重新思考。究竟有沒有一個掌握萬物的神?人類的命運是不是早已經被規定好了?我們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只是徒勞?誰又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呢?
答案 4:
其實我覺得“好人有好報”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的,不是拿這句話去教化世人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自己是向善還是向惡完全取決于自己。
“向善”可以使自己心神愉悅,神清氣爽,心里沒有那么多的包袱,自然生活會更美好;
“向惡”的話,自己的內心是在掙扎中度過,心神不寧,心理陰影越來越重,是對自己的一種摧殘。
所以那些做壞事的人,其實內心要比那些善良的人痛苦很多倍,所以我覺得“好人有好報”這句話是一個“向惡”的人提出的,他想要向善,想拋棄這些心里壓力,想過那種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好人有好報”是他對“向善”的憧憬。。。。
答案 5:
邏輯上不成立。
包含的更多的是人們簡單的確實最衷心的美好愿望。
如果要相信好人好報的話,那是否還可以相信好人不長命呢?
相對來說,人們更愿意選擇相信前者罷了,那樣還能給自己保留一點希望,感受到一點溫暖,鼓勵一下自己。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一定這中安慰劑一樣的藥物能有什么藥效。
答案 6:
我是真的相信“好人有好報”的。雖然這在邏輯上,可能無法給出非常合理的解釋。一個人多多行善,他的內心也會變得陽光與堅強,同時還可以積累很多真摯的朋友。“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我覺得,這種內心的坦然是快樂與幸福的前提。而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無論他的品行有多惡劣,即使他做的事兒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的內心仍然會不安、恐懼、多疑。他的生活必將變得越來越陰暗,那么他的前途和未來又在哪兒呢?人在做,天在看。可能也是這個道理吧~
答案 7:
我只覺得好人身體健康這句話比較靠譜,好人做好事,善待別人,心情就不會差到哪去,好人容易快樂,但好報一說有點牽強,好報是期望自身以外的客觀事物,這個客觀事物發生就不一定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了。
答案 8:
因果報應是佛教里面的最基本邏輯, 有的是現世報,也有來世報的,假若你信有報應,為什么 就不能信有前世、今世、來世呢?
答案 9:
這麼說,別把這當作佛教的因果業報來看,就當成社會心理學看。好人口碑好,人緣好,有事時會較易獲得別人幫助;壞人則反之。當然這不是一定的,比如說好人身在壞人群中,這就行不通;但一般來說好人還是容易得好報的。
答案 10:
好人有好報,這或許是對自己講的吧,是讓世人向善,社會才能和諧。我相信好人有好報,一直很艱辛,起碼自己沒有給這個社會和人類帶來多大的災害。積善成德
答案 11:
我是無神論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句話是不科學的,好人未必好報; 我想這是某種教會組織比如佛教,或者某一些道德家提倡的社會活動思想; 不過從另外一方面說,也許這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總結的提煉,比如甲好心幫助了乙,乙在甲危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所謂好人有好報,也是人性的詮釋。
答案 12:
好人有好報 當時可看不出來,過了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體會到,當你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體會最明顯,你無私奉獻了,到后來別人也會這樣對你。對別人苛刻,就只能看別人是不是好人了,好人還是多的。
答案 13: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答案 14:
我的觀點是,不一定的。但是一定不能做壞事。
答案 15:
我偏向于認同,這是一種社會秩序、社會公德的積累形成。
從最原始的人性向善還是向惡開始,人性總有兩面性,原始族群聚集到社會組織的初步形成,到國家的形成,統治者總會選擇有利于建設、建立秩序,發展社會的思想意識去推廣,而肯定不愿讓人性向惡的一面發展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去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發展。
答案 16:
好人,我們都希望有好報,可現實卻使這僅僅成為了一個國人美好的愿望,這個愿望有時會實現,有時卻不會。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好人,也能遇到好人……同時我仍然相信這個社會,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好人。可是現在關于“碰瓷”“-被抓”“好心被騙”……那么多的事情,真的使這個話題變的太沉重了。我不想多說什么了,無論社會怎樣,我會做一個好人,無論是否會有好報,但求問心無愧吧……
答案 17:
從佛學角度來說,好人永遠都有好報!但從人的角度來說,只要你做了好事,心向善,報不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心安理得、心中無愧、心懷寬廣,這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下一篇:疑似教育局泄漏考生私人信息,導致電話詐騙,應該如何從法律途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LED 節能燈有什么缺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