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將領搞兵諫,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大奇景,最有名者為張學良和楊虎城,但是,首創兵諫模式,干預國家-的-將領,為張紹曾。
張紹曾(1879—1928),字敬輿,直隸大成縣張思河村人,-8年,考取-官費留學生,1900年升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炮兵科。留學期間,張紹曾逐步接受了共和思想。1902年,張紹曾回國,在軍界步步高升,1911年,32歲的張紹曾,升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成為清軍最精銳的新軍鎮統領,相當于軍長一級。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南、陜西、九江相繼獨立,在湖北前線,北洋軍和民軍在漢口激烈交戰,進展緩慢,傷亡巨大,袁世凱心急火燎地招募了12500人,編制25個營,作為湖北巡防軍,但這支部隊戰斗力很差,所以,袁世凱強烈要求清廷,點派張紹曾所部南下增援。
32歲的年輕人,限令清廷24小時之內改革-
1911年10月29日,-,攝政王載灃接到張紹曾的電奏,他對張紹曾沒什么太深的印象,但是,仔細一看電文,面色驟變,大驚失色。將張文交給載濤看,載濤一邊讀,一邊頭額冒汗,捏著電報的雙手禁不住顫抖起來,“這可怎么辦?”他問載灃。沉默片刻,載灃說到,“辦兩件事,馬上通報袁世凱,商榷此事。第二,即刻起,安排太后和皇上起駕熱河,先避一避再說。”
32歲的張紹曾,他的一紙電奏,引得清廷要準備宣統帝和隆裕太后起駕逃往熱河,激怒湖北前線的袁世凱,更讓全國各省督撫、將軍、軍隊將領、咨議局全盤大亂。
何以至此?
10月29日這一天,張紹曾率第三鎮協同盧永祥、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第三十九協統領伍祥禎,第四十協統領潘矩楹等四人,向清廷聯名電奏:
“武昌失守,大軍南下……中央政策,除用兵而外,未聞于-本源大加改革……以改革-諸端要求代奏。”
張紹曾在奏折中提出十二條-綱領,核心內容有五點:
第一,維持清皇室地位,但剝奪皇室特權;
第二,速開國會;
第三,改定憲法,國會制約皇帝的兵權;
第四,大赦革命黨;
第五,組織責任內閣,-由國會公選,皇室成員永遠不得擔任-和國務大臣。
在電奏的結尾,張紹曾殺氣騰騰地寫道“主決可否,迅于二十四點以內,即頒諭旨,明白宣示。”并且表示“謹披甲執戈以待復命”。
同日,張紹曾又通電全國各省督撫、將軍、軍隊將領和咨議局,向國內通報“(我部)以目今-之源,皆由--引起,若不從-改革著手,而徒恃征討。”“業已提出政綱十二條情愿朝廷,速改政體,即開國會,改正憲法。”
張紹曾向內閣-大臣奕劻發電報,警告奕劻本部官兵的立憲要求極其強烈,“恐激成巨變”,此電是為了震懾舊官僚和皇族。張紹曾接著連續致電武昌前線的袁世凱、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表示本部官兵的立憲情緒十分激烈,自己“萬難強抑”。
張紹曾是誰,他到底想干什么?舉國上下,大江南北,極度震驚!
攻豐臺,取-,支援武昌
搞兵諫時,張紹曾正駐扎在河北灤州。灤州是-東北方向的重要門戶,京奉鐵路經過于此,灤州有火車站。清廷計劃于1911年10月10日—20日,在永平舉行“秋操”。“秋操”是清廷定期舉行的大規模-演習,演習雙方是以-新軍為主的東軍,以及以皇室禁衛軍為主力的西軍。清廷打算通過秋操,向國內各地展示朝廷的--,并內定此次演習的西軍獲勝,東軍戰敗,以此炫耀滿洲皇室的強大-,震懾-新軍。
螳螂在前,黃雀在后。張紹曾得知秋操消息后,立刻召集吳祿貞、藍天蔚密會,三人謀定,利用秋操之便,所部人馬私自帶彈,見機起義。先解除參加演習的禁衛軍武裝,后進軍-,推翻清廷。張紹曾挑選第二十鎮參加秋操的部隊,頗為用心,選擇傾向革命的第七十八標、第七十九標為主力,加配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組成第四十混成協,任命潘矩楹為協統。奉天駐防部隊,交給平時較為順從的伍祥禎統領,以作后援。安排妥當之后,張紹曾于10月9日,親率混成一協,離開奉天,向灤州進發。
此時,同盟會京津保支部陸續派出白毓昆、凌鉞、熊朝霖、陳濤、高德海、邱子久等革命黨人,陸續潛赴灤州一帶,全力以赴策反新軍。
10月10日,張的部隊行抵昌黎縣崔莊,馮國璋的部隊駐團山。當日,代理海陸空大元帥載濤、陸軍部大臣萌昌,乘專車直奔-行轅,稍事休息,載濤和萌昌馬上到參演部隊駐地,視察各軍的演習準備。
就在永平秋操開幕前夜,10月10日深夜,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措手不及,立即中止演習,召載濤、萌昌火速返京,參加演習的新軍一律返回原駐防地。
10月11日,清廷又令第二十鎮的混成一協,暫住灤州聽候調用,張紹曾當日率部抵達灤州,將司令部設在灤州火車站附近的火柴公司,并下令在灤河架設浮橋。當日,張紹曾迅速趕赴-探聽消息,根據良弼的部署,張紹曾的這支部隊,被劃入第二軍,受馮國璋指揮,南下湖北。
10月13日,張紹曾離開-回奉天,馬上召集盧永祥、藍天蔚、伍祥禎、潘矩楹四人,張邵曾開宗明義地講到“湖北之變,為除專制,主共和,以此倡議號召天下,凡屬同胞,諒皆贊助。今吾輩所統各部隊,……倘貿然而往,勝則自殘同類,負亦死無指名。”張的秘書-寯認為,所部可以直接在灤州反正,即刻提兵入京。藍天蔚表示反對,恐急則生變。會議反復爭論,無果而終。
這時,張紹曾的智囊劉一清、呂均等人,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駐灤軍隊不南下,外以要求立憲為名義,內以兵力逼迫;中策是全軍南下,在湖北起義;下策是一邊南下,一邊逼迫-。張紹曾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上策”,決心在灤州搞兵諫。
10月22日,革命黨人王葆真來到灤州,16:40,他來到張紹曾司令部,見到王葆真,張紹曾大喜,說“我們正盼你來。”王葆真當面建議“立即動員,直取津、京”。張一聽,講到“我們需要再商量商量。”
10月23日16:00,張紹曾邀請王葆真再到司令部面談,張紹曾說到:“我仔細研究了你的提議,直接打天津和-,但是,我們有兩個困難,第一,《辛丑條約》規定天津20里內不許中國駐兵,一旦我軍進入,就會引起列強干涉。這個,如何應對?第二,起義軍每月餉銀需要十萬,如何籌措?”王葆真微微一笑,說,“這些都不是困難,我幫你解決。”
10月24日,王葆真第三次來到司令部,張紹曾說“我將做出三項準備,第一,將所部兵馬軍械大炮調配充實;2,準備和第六鎮一起行動,一戰必勝;3,請你到天津領事團代為接洽,電告接洽結果,并向省咨議局聯絡。”聽后,王葆真立刻動身,離開灤州,趕赴天津。王走后,張紹曾返回奉天,將兵艦政綱和奏折,和盧永祥、藍天蔚、伍祥禎、潘矩楹四人定稿,并連署姓名,定于10月27日,以此文本,電奏朝廷。
清政府統治權威徹底淪喪
這時,良弼終于發現了張紹曾的異常,大戰之際,各地清軍無不迅速趕赴前線,唯獨張紹曾按兵不動,于是,良弼派科長李炳之攜親筆信,乘專車到灤州,請求面見張紹曾。
午夜12點,李炳之來到司令部,一進門就感覺氣氛異常。張紹曾穿著大衣,正在吃飯,知道李炳之進門,并不理睬,獨自吃飯,李尷尬地站在一邊。吃完飯,張紹曾抬起頭來看著李炳之,這一看,可是讓李嚇了一跳,他感覺張紹曾的表情極其嚴肅,兩眼發直,咄咄逼人,李炳之心想:加入革命黨的人,大概都是這樣。心驚肉跳之際,李炳之不敢說話。
張邵剛冷冷地問:“你來何事?”李害怕得說不出話來,只是顫顫巍巍地把良弼的親筆信交給張,信中,良弼苦口婆心地規勸張邵曾南下。張紹曾看不下去,隨手把信扔在桌上,“我這里子彈還沒領到,不能出發,什么時候領,我也不知道,所以,不能定期。”言罷,故意把李冷淡在一旁,不迎不送。李炳之滿頭流汗,見張紹曾不殺他,便灰溜溜地回京復命。
10月27日早晨,張紹曾通令全軍:“湖北革命,名正而言順。專尚征討,不合人情,況以同種相殘,世界無此蠻行,所有軍隊,均不前進。”隨后,張紹曾便向-發電,披甲執戈,限令清廷一天之內改革-,兵諫在京畿重地爆發!
載灃、載濤、良弼等束手無策,萬急之中,只好于10月28日,以宣統帝名義下罪己詔,無條件服從張紹曾的政綱,組織內閣,不任親貴,大赦黨人。其實,張紹曾主張英國式的虛君立憲,立憲后,權力收歸國會。但是,載濤等皇室主張的是-式的實君立憲,立憲后,權力仍歸皇帝。所以,載灃載濤等人的罪己詔,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均為虛與應付。
河北兵諫之威,震動清廷,撕裂華北,革命聲威大震。張紹曾兵諫僅一天之后,山-立,閻錫山任都督;云南獨立,蔡鍔任都督。僅兩天之后,江-立,吳介璋任都督。清廷起用袁世凱,-復起,各地心存懼怕,可堂堂大清,面對一位只有32歲的年輕將軍,束手無策,徹底暴露了自己虛弱不堪的本質,各地革命力量由此信心大增。袁世凱復出后,自認勝券在握,不料河北兵諫,地動天搖,要讓袁世凱知道僅憑自己一人之力,救不了清廷。河北兵諫之后,國內省市反清獨立的進程驟然提速。
詳細內容披露見我的專著《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
答案 2:
個人認為 當屬灤州兵諫 本來是要搞兵諫促成立憲的 沒想到最后搞成了起義 真是摟草打兔子 雖然起義沒成功 但是朝廷看到 連針對南方革命黨的-演習都變成兵諫 最后成了起義 知道大勢已去 一個月后 宣統皇帝就宣布退位了 灤州兵諫和灤州起義 是推翻清王朝的致命一擊 應該大書特書 建議拍成電影 因為情節實在太精彩了 而且極富戲劇性和悲劇性
答案 3:
粵系桂系西北軍晉綏軍東北軍等都不是好鳥,軍閥都是利用時局來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支持北伐也是乘機擴大地盤。他們和-一樣無情的,都不是好鳥。
下一篇:成人睡覺磨牙的原因?如何解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抓取網頁主要內容的服務有價值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