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主要是糧食消耗不起,40萬人,1天要吃多少?后勤保障本來就很艱辛。 還有,40萬叛軍也不好管理,不適用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戰斗力不強,容易反水。
答案 2:
雖然喜歡歷史,但所學不多,對這件事,由于此戰發生在山西,很早就有關注和思考,我個人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但這里僅說我自己理解的一點:
秦國的戰功制度。我們知道,秦國興起貫徹的法家思想,具體體現就是徹底執行商鞅建立的軍功制度,軍功大小是以人頭論的。這也使秦國成了“虎狼之國”。這是史所共知的。可能是因為這一點,長平之戰及其它秦國對外戰爭大都實施了砍頭的方法對待戰俘。
對于其它原因,其實學界早有定論,下面我抄錄如下,和各位共享:
第一,據記載,秦國大規模遠征趙國的軍隊多達60萬人,“興師十萬,日費千金 ” ,率領這樣一只龐大的軍隊務求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兵貴勝,不貴久 ”。因為軍隊在外長期的巨額消耗會導致軍隊和國家陷入毀滅的危機當中,“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而近40萬戰俘的押運、轉移不僅會暴露軍隊運動的位置,并且會影響機動能力,將戰爭的進程一再加長。所以秦軍屠殺戰俘的行動為軍隊作戰和本國經濟甩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第二,軍隊越境作戰,戰區遙遠,交通線漫長,對后勤是一個嚴重的挑戰,60萬部隊的物資補充是否能通過軍需供給予以有力的保障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環節,當時交戰地區人口稀少、物產貧瘠,軍隊難以找到一切最需要的物資,因此軍隊后勤完全依賴本國的補給運輸系統。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當時從秦國戰略物資基地將一石糧食運抵秦軍駐地需要在運道上消耗一百九十二石糧食,這對國家經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如果還要滿足近40萬戰俘的物資供應,巨額的戰爭成本將會使本國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 第三,惡劣的外交環境與當地居民反抗造成秦軍參戰部隊損失是不可能通過動員當地民眾來補充,古代薄弱的戰時經濟無法實現本國大規模的人力動員。有鑒于此,秦軍在作戰中必須遵循兵力的節約性原則,即將所有的兵力都被包括在戰斗之中了,絕不容許某一部分兵力閑置不用。如果保留戰俘,那么就需要從一線作戰部隊中抽調兵力建立戰俘營對降卒實行就地看管或者押解回國,在緊急時刻還需增強警備嚴加看管,這無疑對于兵力的使用而言是一種十分惡劣的管理。 此外長平之戰秦軍亦傷亡數十萬,史稱“死者過半,國內空”(證明趙括也有一定的-才能),因此坑殺趙軍也有一定的復仇因素。 (-istory.c-inaiiss/-tml/200712/19/acfe5_2)
答案 3:
40萬,不是小數目。
投降了,以后還有反的機會。
殺百儆一。
答案 4:
在秦以前,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實現過大一統。人們的地域意識和地域觀念特別強。勸降的難度很大,占領的難度不亞于美軍占領伊拉克。還有一個就是養不起。趙軍是因為糧盡而降,秦軍的糧草根本養不起這么多人。
下一篇:港臺人姓名比-人更有文化氣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怎么看待網絡上的軟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