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金穗獎創始於1978年,起初名為「實驗電影金穗獎」,但獎勵種類并沒有實驗電影,而是劃分為16mm與8mm的劇情片、紀錄片。意即當初所定義的「實驗」并非電影種類,而是創作精神或傾向。雖然首屆參賽作品普遍水準并不高,但一枝獨秀獲得最佳16mm劇情片的《風車》,其導演王菊金隔年便以劇情長片《六朝怪談》(1980)榮獲第17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與配樂獎,強化了金穗獎作為培育國片導演搖籃的積極意義。
爾後金穗獎的名稱與獎勵項目又歷經幾次更改。第5屆(1982)更名為「優良創作影片金穗獎」,獎勵項目分為劇情片、紀錄片、實驗片、動畫片,再將每一種片型區分為16mm與8mm。第12屆(1989)起,在16mm、8mm外,增加錄影帶獎。第27屆(2004)再度改名為「優良創作影片與創作DV金穗獎」,以順應DV時代來臨。第二18屆(2005)時,因數位影像作品數量已大幅超前傳統底片電影,且數位影像創作不僅限於DV,遂又更名為「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獎勵對象則區分為「個人組獎」、「團體組獎」,還有「個人單項表現獎」。第29屆(2006)將「個人組獎」改名「一般作品獎」,「團體組獎」正名為「學生團體作品獎」,「個人單項表現獎」也分為「一般」與「學生」兩大類,并首度增加「部落格達人推薦獎」會外獎,企圖以年輕觀點提供有別於評審團的看法。
以鼓勵短片與非商業影像為主的金穗獎,知名度雖遠不如獎勵整體華語電影產業的金馬獎;在純粹鼓勵本土影像創作的全面性上,近年也遇到臺北電影節等影展的挑戰。但取名為「金穗」,即指培育與豐收之意。參賽影片的能見度較為有限,但對於一些連「新銳」都還談不上的年輕創作者和學生而言,金穗獎極可能是第一個或最主要的曝光平臺。除了前述的王菊金,許多知名導演如李安、蔡明亮、萬仁、柯一正、曾壯祥、葉鴻偉、易智言、鄭文堂、魏德圣、林書宇等,皆從金穗獎出身。這個長久的傳統,也使得金穗獎仍能在-影像創作競賽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文關鍵字:電影獎 , 短片 , 新聞局 , 李安 , 蔡明亮
英文關鍵字Film Award , s-ort film , - Infor-tion Office , Ang Lee , Tsai Ming-Liang
參考資料 國家電影資料館。2008?!兜?0屆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入圍暨回顧影展特刊》。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國家電影資料館。.ctfa.org/。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