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AOL骨子里其實是一家電信公司。早期AOL賺取的是用戶的撥號上網包月費,并且美美地吃了很多年,讓它一度成為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但本質上,AOL是一家不懂互聯網的公司。早期AOL的內容優勢,來自它巨大的用戶群,并且憑借有墻的花園,進一步鞏固了它的用戶群優勢。但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寬帶接入的普及,Ya-oo!的做大,AOL原有的優勢逐漸喪失,-從一家電信公司向一家媒體公司轉型。但AOL的媒體思維,根本不是互聯網媒體的思維,而是傳統媒體的思維——通過對優質內容的壟斷,來獲得競爭優勢。更要命的是,AOL并不懂得如何經營媒體。收購知名博客,將野花變成家花,就像很多年以前,AOL收購ICQ、Winamp、Netscape以及Bebo一樣,除了讓這些產品和服務在自家花園中枯萎之外,AOL幾乎一無所獲,從未得到過任何競爭優勢。回到問題本身,AOL收購的這些知名博客,其生命力來自個人和小團隊的草根性質,來自經營的靈活性,來自員工的工作熱情,所有這些,在進入AOL系統之后,都會逐漸消失,成為那個臃腫、陳腐的官僚體系的一部分。我一點都不看好Tim Armstrong在AOL的前途,不錯,他確實是Google的前高管,但別忘了,他只是Google北美廣告業務的負責人。但AOL所需要的并不只是一個賣廣告的。Tec-Crunc-、Engadget、AutoBlog、Moviefone以及HuffingtonPost,都是不錯的互聯網資產,趁著這些資產還有價值,趕緊榨吧,AOL。答案 2:
AOL一直而且從骨子里就是一家媒體公司,而且信奉對內容的控制感,這或許是因為AOL早期那種只為自己用戶提供內容的模式對AOL的基因的影響太深了,所以總是希望能夠控制內容源。這個策略應該不能算錯,盡管Facebook,Twitter這些新服務占用了用戶大量的注意力,但有些只是信息傳播渠道的革新,比如Twitter,而最終還會來訪問這些高質量的內容源。作為一個被標榜為“廉頗老矣”的公司,AOL對社交服務的收購的結果比收購博客更加慘不忍睹,AOL可能覺得自己對內容的整合相對還更有信心一些吧。答案 3:
可以不看好 AOL 的未來,但就這個問題來回答,我認為 Tim Armstrong 的收購是正確的。AOL 媒體集團的定位,應該不是這位新任 CEO 制定的,這應該是董事會意志。那么好,作為 CEO 我就去落實你們的想法。如果不收購 Tec-Crunc-、Huffington Post 這些資產,AOL 應該怎樣做呢,等死?這是一家成熟的商業公司,它不是那種創業型公司。我覺得現階段的 AOL 已經沒有太大野心,它不想改變世界,就想活下來,然后多賺些錢。它希望做出一些改變,但又不能太劇烈。換句話說,AOL 不需要 Larry Page 或 Zuckerburg 這樣的技術天才。它需要一個對媒體行業有理解力,同時又對互聯網經濟前沿懂一些的家伙。下一篇:用健身球當辦公椅子是否合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發燒了,有哪些快速好用的退燒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