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追求無欲有什么矛盾?我沒發現有什么矛盾,也不覺得這事和佛教有什么關系。 我以為這只是一種很常見的意識狀況。欲無欲,想無想,愛無愛,求無求,執無執,類似的動詞有多少,這樣的詞組就可以造多少,無非是說,動作的指向與目的相反,你追求的是:不追求。 如果尚未到達“不追求”,自然還要追求;一旦到達“不追求”,自然無可追求。順理成章,毫無矛盾。 從義理來說,無論怎么追求——包括為了達到”不追求“而”停止追求“,都必須名之為追求;而“不追求”作為目標,與發財,長生不老,涅槃,大道,等等,沒有任何區別。 從修證來說,怎么追求才是關鍵。修證本身就是追求,但修行者并不關心”是什么“,只關心”如何做“。“不追求”作為得到的結果,只有得到的人才知道到底是什么(如實知自心),空談無益。 說到這里依然可以與佛教無涉,譬如漆園吏所謂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者即類此。 話又說回來,佛教可是以根本無視矛盾律而著名的,所以說法中出現所謂矛盾本來也不奇怪(當然“欲無欲”并不矛盾)。 佛教中最典型的自相矛盾是”A即是B,B即是A“(yad A tad B, yad B tad A) 以及”如來所說A,即非A,是名A“(yas ca tat-agatena b-asitas A, a-A sa tat-agatena b-asita-, tenocyate A iti.)這兩種。 Edward Conze在注釋《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時,曾有很中肯的評論: Aristotle pointed out in -is Metap-ysics t-at t-e rejection of t-e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 must lead to t-e conclusion t-at "all t-ings are one". T-is seemed to -im -nifestly absurd. Here, conversely, t-e insig-t into t-e oneness of all is t-e great goal, and only by contradictions can it be attained. 此處所說的all t-ings are one(萬物悉歸于一)指的是般若空性,也就是一切事物無分別的本性(當然,亞里士多德反對的萬物悉歸于一來自他古希臘的老前輩們,與佛教沒什么關系。這無非說明,古早的人類都有類似的想法。中國人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應該明白,般若教門中反復以矛盾說法,是為了強調分別之空幻,強調無分別才是真相。所有的矛盾說法、區別說法,都應作此理解。答案 2:
簡單解釋就是你說的這個問題在修行中切實存在,而且也是經典中反復告誡修行者的,其實不限于修習“無欲”,按照大乗佛教,一切佛法從終極意義來說也都是比喻,不可執著,《金剛經》《心經》中,反復告誡這一點?!盁o欲”并不是說想想就能做到的,但“無欲”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最終境界和目的,道家也講清凈虛無,佛教的最終目的是涅槃,是解脫。 下面再試著稍微展開一下解釋,但就比較麻煩了,如果看暈了忽略就好,佛教的修行目的不在于任何的理論,而在于你內心的狀態,有時候這些所謂理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執著和煩惱,佛教稱為“法執”。就是執著于佛法的名相而產生煩惱,影響了進一步的修行,也影響了得到真正的解脫。這一點也可以作為理解“無欲”問題的參考。 這個問題提到三個概念:圓滿,無欲,境。 按照早期上座部佛教,達到阿羅漢果位,已經可以實現涅槃,不再入輪回,從這個意義,已經修行圓滿。但按照后來大乘佛教,如果沒有究竟成佛,就不能說究竟圓滿,但反之,一切眾生也必然究竟成佛。而圓滿作為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并不是一個可直接簡單描述的東西,圓滿是一切經典和法門的目的,因此并不可以簡單解釋。 接下來就是另外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無欲”的關鍵點在“無”,因此根本上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問題。因為圓滿、無欲、境界畢竟屬于 有為法,而涅槃的境界屬于 無為法 的 假名之一。因為一切名相,都是有為法。因此如果“涅槃”之名有實指,則涅槃也是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皆無自性,不離生住異滅,則涅槃也不是究竟的。因此終極本體是“無”,但這個“無”也是假名,因為如果這個無對應一個真實的本體“無”,那也就不是“無”了。如果讀經,這一點在《金剛經》的授記品中講到“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可以參看。(這一段其實涉及到另外一個佛教的概念,就是“法”,簡單的說——可能不嚴密——廣義的法指一切具有“名”或“相”,但這又涉及到了“名”和“相”,這兩個的基本概念比較接近現代的字面意思,所以就不展開了,這些東西實際是屬于佛教專門一個方面,稱為“俱舍論”的討論范疇,其中的精確定義和討論,客觀的講非常之精細甚至繁瑣,我只簡單看過,理解也不深入) 最后從“境”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尤其是境界和欲的關系。其實佛教說要修行首先要發心,就是說首先要有解脫的欲望,從來都是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自我的解脫,沒有人可以代替你。所以并不是佛法讓所有人上來追求絕對的無欲,關鍵在于這個欲的對象是什么,應該是“解脫”。 按照大乗佛法,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圓滿佛性的,只是因為無明,而產生種種煩惱,而陷入輪回,因此佛教的修行,也就是即使說“修行”本身是一種欲,這種“欲”是為了去除種種“無明”,當無明完全去除干凈了,你也就回到了最圓滿的佛性狀態,所以這個修行的“欲”是想要消除種種無明的“欲”,并不是去獲得一個佛性的“欲”,這也意味著,即使這個修行的“欲”,也是相對于沒有解脫,還有“無明”而存在的,如果已經完全消除了無明(“欲”的對象),那這個“欲”怎么還會存在?就像假如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黑暗,那其實你說光明有什么意義?你甚至不會認識到你是處在絕對的光明中。所以只有達到最終的圓滿佛性,才是最嚴格意義上的“無欲”。而在此之前,不必糾結欲這些文字游戲。如果你與佛法有緣,就好好消除“無明”就好;如果與佛法無緣,做個好人,好好生活就好。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但是什么又是“惡“?什么又是”善“?所以無論修佛與做人,都不會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而這個問題永遠不是科技能夠解決的。 祝 身心清凈 平安喜樂, 阿彌陀佛。答案 3:
想吃飽飯,是欲望。但是,已經吃飽了,是一種狀態。 出三界,欲為先。一開始追求圓滿時,肯定是非圓滿的狀態。 不要以自己未圓滿的狀態去猜測圓滿的狀態。耕耘和收獲,是兩種不同的農活。 應邀回答,不知我是否說清楚了。答案 4:
首先,佛教定義的欲望,狹義的是指男女-。按小乘戒律,首先戒淫?!独銍澜洝飞弦蔡岬揭唤涑?,輪回不可出。 廣義的欲,是指對財食名色睡等等等等引發的,特別是由三毒中的貪所引發的,各種有利于小我、我執的身語意。 所以,我們要明確1點,所謂欲,一定是對應小我的、我執,而愿,從理解上,也是一種欲,但是它是無我的,或者說大我的。眾生無量誓愿度。 所以說,就本身欲和無欲之爭,不能僅限于名相和邏輯來辯解,那沒有任何益處。應該深入于欲望的本體,就當前的語義語境來說是人本身。 欲→小我。 判斷,或者定義“欲”的重要一點,是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小我”,或者因“小我”而產生,因貪嗔癡慢疑而產生。 無欲,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鏟斷貪嗔癡慢疑,解開八十八結使,解除小我,我執,重新回歸大我(你叫它佛也好,道也好,梵也好,上帝也好,真如也好,反正就是"那個"——禪宗一般就這么說),這個“我”是指假我,是眾生用妄想心,攀緣心,各種“見”,認為恒常有個“我”(“小我”)。 佛家的修行人,追求的“境”,如果在狹義范圍內,叫法身也好,叫涅槃也好,實相般若也好(以及其產生的境界般若)。 如果是到達境界般若,那一定是智慧的解脫,那也一定是解除了小我之后的。所以,境界般若,肯定不是一種欲望,因為它不存在小我。甚至連法執都沒有了。這方面的最佳解釋的例子是《普賢行愿品》。 但如果佛家修行人,見地不正確,仍然以一顆貪求的心去追求神通、境界,那就是一種欲了。輕則浪費時間,毫無成就,重則被天魔鬼神俯身,犯大妄語戒,墮入地獄。連十種外道都不如。詳見《楞嚴經》。 至于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討論,可以多參看: 《楞嚴經》 南懷瑾大師的佛學論述。 威爾伯的論述,給出一些: 轉化與轉譯 book.douban/review... 長青哲學的七個重點 book.douban/review... 威爾伯眼中的法界 douban/note... @R-izome 你的“佛教可是以根本無視矛盾律而著名的,所以說法中出現所謂矛盾本來也不奇怪” 這種說法很有問題。 佛在《金剛經》這種"是...非...名"說法是讓人不要一頭扎在名相里出不來,如果你學過語義學,那就明白佛陀的苦心了: 一來,人的語言在表達某些事物的時候,會非常有限,有些事物,無法用單純的語言來表達。打個比方,你給一個根本沒吃過梨子的人說梨子多么香甜,多么清脆。那么那個人,只能以TA以往的經驗去想象,甜?多么甜?像蜜?像蘋果?清脆?像黃瓜? 所以佛陀才另外將佛心,以拈花微笑的形式,傳給迦葉,成禪宗。 (所以禪宗一般不講"佛“,而是說”那個“,就是避免人們一說"佛",就想起寺廟大殿上的佛像):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二來,是為了不讓后人將佛的實證性教法,佛法,最后弄成一紙名字、名相、學問。打個比方,一個人生病,醫生開出來藥方,那這人應該去抓藥、煎藥、喝藥,這樣才能治病。 但如果這個人光拿著藥方,去研究了,沒有后邊的一系列實踐,那無論藥方多高明,對這個人的病也毫無益處。 三來,非常甚深的道理:即眾生皆有佛性。真正的佛法,是般若智慧的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法之體本自無為,而一旦起用,皆是有為。佛陀講佛法,不是創建一種宗教,不是讓大家成為佛-、信徒,而是讓大家認-心、真性、本源,和佛陀一樣,成為佛。 還有,“般若教門中反復以矛盾說法,是為了強調分別之空幻,強調無分別才是真相。” 首先說明一點,色是指“色蘊”,后邊還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為翻譯的很文學化,所以大家會忽略過去?!笆芟胄凶R”,即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加上色蘊,即五蘊。大家可以配合《楞嚴經》來深入了解。 其次,這句話講色空不二,雖然在表層強調無分別才是真相,但深層上,是表達不要偏執任何一端(其內在邏輯有逐漸加深的層次)。色即是空,是對一般凡夫來說的,不能執著于色蘊,比如狹義的男女-,廣義的財食名色睡;空即是色,你別忘記,-菩薩和誰對話,是舍利子。小乘聲聞、緣覺,有種偏執于空的傾向,所以對“妙有”,還不如菩薩能體悟得到,是不圓滿的。 另外,也可以和龍樹菩薩的”中觀、二諦"一起參究:”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揭示”緣起“的根本思想,以諸法萬物皆起于因緣和合,故無自性,否定當時小乘、外道對于”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執著或戲論。二諦偈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罢f明宇宙萬法若立足于世俗諦,則一切法皆為”假名有“;若立足于勝義諦,則一切法皆為”自性空“。意即佛陀為化導眾生,以眾生理解的事相,開示真理。因此,若離世俗諦,則無法了解勝義諦;若離勝義諦,亦無法證入法性真實義。此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的”中道“觀,不偏執”有“或”空“,而從”真空妙有“中看待萬象緣起性空的本質。 《心經》可以看做-菩薩對“畢竟空”“圣義有”關系的深層次體會報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或者你也可以將之與《老子》(《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眮砑由钊雲⒖?,以求得更深的理解。 更加深入的講解,可參考南懷瑾先生的《般若正觀略講》(也建議@Leevi 看一下,雖然你說的本意沒問題)、《老子他說》、《印度大乘佛教學派》site.douban/widget...,可以輔助看《楞嚴經》中-菩薩的證道法門。答案 5:
無欲是否可以理解為知足 達到心態平和的境界答案 6:
算吧.佛法意在打破所有的參考點,無欲是對應欲存在的,也是一種參考點羅,超越無欲才算成佛~答案 7:
經多看、多聽,就會明白這個問題了。 三界里的-就沒有你所說的欲了,更別說阿羅漢、聲望、緣覺、菩薩、佛了。 就你現前來說,更多的信根的建立,這些概念時間久了自然會明白。信根的建立需要長期佛法的熏修,再通過實證,自然會有悟處。“欲”和“無欲”只是名相罷了,不必執著,重要的是培養起自己的-心,佛-沒有追求什么境,只是度生的”愿“,即阿彌陀佛的四大愿王,”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學“。愿和欲差別太大了,自己以后慢慢體會即可。答案 8:
和這句話有些類似:無私是最大的自私答案 9:
“無欲”本身就是一種欲望。無求也是求。答案 10:
無欲不是欲望,只是一種狀態,就如同名不是欲望,利也不是欲望,欲望指的是人心。 欲無欲并不矛盾:追求無欲的狀態,一開始,欲望相對較大,有了這個欲望,然后我們尋找途徑,然后我們有悟于心,此時欲望減弱,但還存在欲望,然后再尋找,循環往復,最終達到無欲。答案 11:
佛教是一種極有欺騙性的奴才宗教,充滿了心理狡辯和誘導暗示。 和其他宗教很大的不同點在于,佛教是-任何科學的,誘導人放棄正常努力,通過冷血和麻木來獲得所謂來世。 道教,試圖解決問題,所以宣傳自己能抓妖,能長生,修仙之類的。而這樣的理論在現實前必然遭遇不斷的破產。 而佛教理論為什么更有欺騙性,不容易破產呢? 就是因為佛教繼承了恐怖的印度教核心價值觀,因果論。 臭名昭著的因果論就是訓練奴才最好的理論。其核心就是你所遇到的一切遭遇,都是天注定的,無法更改的,并且是你上輩子造的孽。你只有放棄抵抗,任由奴隸主奴役,才能在來生中區奴役現在的奴隸主。 在面對高級知識分子的時候,佛教又轉換了另外一付面孔。講求什么大智慧。實際就是狡辯。因為底層是沒有肉吃,高層是肉吃多了,他們的追求是必然不同的。 所以,這樣的矛盾其實質是佛教在解釋高層和底層不同追求的產物。一旦有智慧者發現了佛教的漏洞,那么佛教就可以狡辯說,是你自己執著了。著相了云云。 為什么佛教這樣的奴才教在現代還那么具有欺騙性,甚至很多IT科技人士也半信半疑(盡管他們自己宣稱自己不是佛-,也不信佛教),成為準-呢? 佛教由于不追求解決任何問題,所以是無責任無底限的。所以,是最圓滑多變的。在現代,收起了他們的獠牙,不再宣傳天注定以及一些表露出自己極端邪惡的東西。而注重展示自己的方便,慈悲,普遍,擁派對等等特性,來獲取最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佛教在任何一個腐敗國家都是和權力,和權貴勾結得罪好的宗教??梢垣@得大量金錢,高速侵害和發展。 這樣的圓滑改變,并不是佛教的革新和改良。而其整個核心價值沒有改變,必然是獻媚權貴,蠱惑人心,培養冷血奴才為任。 所以,在很多人,尤其是科技人士身上會出現一邊大罵少林寺等佛教杰出開山怪,一邊又繼續迷信佛教的怪現象。他們并不知道,正是少林寺那套所謂不是真的佛教,不是真的佛學,才讓國內寺廟大量興起,佛教再次高速傳播,形成利益層并強力傳播他們的奴才論繼續擴展準-。少林寺那套斂財法恰恰是佛教千年來發展的基礎,其核心價值觀在近-始圓滑偽裝后,并無真正的改變。目前國內佛教昌盛,和少林寺那套適應時代的做法是有直接關系的。 凡是佛教昌盛的國家,必然是腐敗嚴重的國家。也是整個社會底層民眾越來越冷漠和麻木,殘忍的國家。凡是佛教昌盛的國家,必然是腐敗官僚掌控核心資源,其余民眾無比苦難卻找不到原因的國家。 佛教,永遠是權貴統治者最好的鞭子和-。下一篇:誰最有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巨頭,或者說移動互聯網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許式偉從盛大創新院云計算分院離職以后去做什么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