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傳統微博或社交網站的分組很難建立是因為兩點:1、步驟多,麻煩第一步,人與人需要通過關注或加好友建立關系,而第二步才是建議將建立好關系的用戶進行分組。這會使大量用戶忽略此功能。2、分組功能出口少,不便分組功能的出口主要是用戶在篩選信息時,用戶可以查看不同分組的信息;但是當用戶分享信息時卻沒有出口,用戶分享了還是要被所有人看到。而google+的創舉在于:1、將關注和分組變成一步,加入circle。2、在分享時很容易的可以進行受眾的篩選,既可以選某個、某幾個circle,也能選全部的circle。3、用拖拽等方式讓用戶便捷的使用分組功能。答案 2:
區別肯定是有的。人人網的信息流動是雙向的,好友分組之后,你在哪個分組分享的信息只有那個組的好友才可以看到,而你也可以在那個分組查看好友的信息,微博是一種仰望式的信息流動機制,接收的一方是被動接收關注者分享的信息,分組的功能也只在于信息的分類,沒有隱私可言,選擇分組某人就等于在這個組里接收此人的信息。當然,你分享的信息,全互聯網的人都可以看到。g+信息流動是由用戶決定的。我可以選擇把信息分享只分享在這個圈子,不是這個圈子的人就看不到,這就是g+的隱私保護機制。如果某人圈了我,我可以在圈外信息看到他所分享的信息。答案 3:
每個人都有自己多面的緯度,g+想解決人-度的問題,比如,個人在公司的屬性和個人在家庭的屬性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分享的信息也完全不同,這點就解決了微博信息流凌亂的問題。至于說分組功能,我覺得是社區類產品方向的差異,微群顯然是后來要做的,中國的東西就是大而全,g+可能會更專業吧。g+顯然是為了對抗facebook的,facebook的軟肋在于隱私問題,g+目前看來規避了這個問題。隨便想的,估計沒幾句是靠譜的。呵呵答案 4:
從產品表象上看,的確就是群組。區別在于群組的控制機制,一般來講現在有2個流派:一個依靠機器算法來控制,另一個就是依靠用戶(人)自己來控制。人人網、微博的群組是很弱的,但G+就從發信息時就看得出來很強化,而且它目前為止采取的還是人為控制機制,這是與facebook不同的地方。答案 5:
Google+ 是個適合暗戀的地方,其信息顯示方式介于微博的單向和普通SNS的雙向之間,即:1)我喜歡你,是我的事,與你無關:你加不加我,我都可以關注你;2)我 只說給你聽的話,別人看不到;3)不過如果哪天你也對我感興趣了想起來看我的頁面了,恭喜,你是可以看到這些話的詳情請參看:Google+項目負責人分享產品細節36kr/google-p...答案 6:
1.建議提問者實際使用一下Google+的圈子功能2.建議提問者實際使用一下人人的分組功能3.建議提問者實際使用以下微博的分組功能還沒用過就來提問,未免太坑人了吧...不過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他們三者都不一樣.答案 7:
G+的圈子一方面在信息流入的時候可以分組查看,跟其他同類產品類似;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在信息流出時可以選擇能讓哪一些人看到,甚至那些沒有圈你但是被你圈過的人(incoming)。反正G+在信息傳播方向的控制上很奇妙,雖然我有時琢磨著,會不會他們自己的PM都沒有想好應該以一種什么形態來為用戶的不同社交身份服務,先這樣把功能扔出來慢慢進化好了。答案 8:
看來主要還是隱私的問題了!答案 9:
是么?那你就會愉快的發現。其實國內SNS的分組,等于沒有分組。因為沒有一組產品是與分組相映射的,而單個用戶只能在一個組,明顯不符合人際圈子的復雜性。如果說與分組有映射關系的產品,牽強的說,也只有通訊錄了。。下一篇:請推薦一本系統介紹硅谷發展史的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么要回域名管理權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