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究竟是如歷史書中所描述的“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還是如《建黨偉業》中所描述的“報紙可以私人控股,新聞可以批評政府,大學可以學術獨立,學生可以上街示威,群眾可以秘密結社,警察不能隨便抓人”?
7 個答案答案 1: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一般可以從北洋政府的歷史著作中得到十分詳細的答案。在這里,我不重復教科書的內容。所謂“新知”,有一種解釋,就是“新的知識點”。我提供給你幾個新的知識點,具有典型意義的,也許是你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以點帶面。首先,我所說的“民生”,指中下層城市和農村民眾的生存、生活的基本形態,特別突出這些中下層民眾的發展權、發展機會和權益保護。下面幾個例子,是圍繞這個“民生”定義而展開的。
北洋政府時代的四個轉變有一種說法,認為北洋政府時代是近代歷史中最黑暗、最野蠻、最血腥的大動亂時代,我要說,這個說法的片面性很大。實事求是地說,北洋政府時代的中國,有五個鮮明的“歷史轉變”,這五個轉變,雖然還僅僅是剛剛開始,但還是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民生大計。1.從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村小生產,向半手工化、半機器化的近代化社會轉變;2.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近代商品經濟轉變;3.從君主專制-,向-共和-轉變;4.從封建世襲、宗法關系,向政黨-、名義上的“自由”、“法制”、“平等”轉變。5.從“儒家治國”的核心價值觀,向科學、-、-的主流價值觀轉變。
例子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行農村-直選民生,歸根到底是民生發展權的-訴求,只有得到相應的-保障,這是民生的起點。大總統徐世昌于1919年9月7日公布了《縣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全國各縣設議會和縣參事會。1921年7月3日,北洋政府公布了《縣自治法施行細則》《縣議會議員選舉規則》以及《市自治制》《鄉自治制》等法律,在縣、市、鄉、鎮、村,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農村直選,老百姓第一次有了選舉權,通過自己的實踐,直選自己的縣知事、市長、鄉長、鎮長、村長。-的南京政府存在時間短,沒能展開農村的直選工作。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北洋政府啟動了這次中國歷史第一次農村-直選的實踐,雖然,和成熟的資本主義地方自治、民選機構和普選制度,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萬事開頭難,真正啟動農村-直選進程的,還是北洋政府。
例子2: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保護民間的知識產權1912年12月5日,北洋政府-部頒布實行《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徹底廢除了晚清的官商“專利壟斷”特權,對民間發明、改良工藝制造,予以專利獎勵,使其享有“專利權”,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晚清時期,雖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出過保護知識產權的建議,但均未能付諸實踐。北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第一次推動了這個實踐。
例子3:鼓勵私人投資,掀起民間創業熱潮1914年1月14日,北洋政府頒布了《公司保息條例》,對私人新辦的工業企業實行優惠的保息政策,《條例》規定“呈請保息者,以本國人民依本國法律新成立之公司為限”,“凡新成立之公司,自開機制造之日起,繼續三年為保息期間”,應該說,這個條例,就是國家激勵投資和創業的法律,有力消除了投資創業者的顧慮,在當時中國的城市和農村,掀起了民間創業辦廠的熱潮。不僅如此,北洋政府陸續頒布了《公司條例》、《商業通例》、《公司條例施行細則》《商業通例施行細則》《公司注冊法規》《商業注冊法規及施行細則》等一系列商業法律法規,為民間投資創業提供較為完備的法律制度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注冊手續》規定:“自當事人稟請之日起,須于三日內,將注冊之事辦理完竣”,在這個細節上,體現了政府對民間投資創業的支持,也體現了北洋政府的高效率。
例子4:發布天氣預報,防災減災1912年農林部在-,籌設觀測所,1914年農商部制定了觀測所官制。1916年10月,政府組織各省設立測候所,逐日通電報告氣象,并分別編制月報、年報,以及逐日天氣預報一覽表等,以資參考。各省農林機關紛紛設立測候所,全國共計40處。1917年6月,成功預測了七、八月間順直地區的大雨,報告農商部、內務部、全國水利局,政府及時通報地方展開河溝疏浚,有力降低了洪澇災害,在防災減災方面,確實做出了成績。
例子5:民間保障機制的建立根據1912年北洋政府官制,由內務部負責管理全國賑恤、救濟、慈善、感化等,內務部下屬民政司,具體負責窮人賑濟、災害救濟、貧民勞動技能培訓、輕微犯罪感化所、盲人啞人收容所、精神病收容所,如此等等。1914年7月10日,內務部修正官制,規定:內務部直隸于大總統。下屬民治司,內設五科,由第四科專管救濟和慈善。1917年,民治司第四科負責十六項民生工作,即地方災害救濟、地方減免正賦錢糧、地方籌辦賑捐之核準、地方捐賑人員獎勵、地方糧食出口考核、地方備荒積谷、籌備八旗生計、紅十字會設置、救濟及獎勵、京師平糶、京師冬防、收養貧民、散發棉衣、開辟臨時粥廠、撫養孤兒及其他慈善事業,以及經管游民習藝所、濟良所、教養局和貧民工廠、地方善堂等。對民生保障工作基本涵蓋,和今天大致相當。
例子6:設立全國農會聯合會北洋政府在全國各省、府縣、市鄉廣設農會,并設立全國農會聯合會。當各地遇到災荒時,農會聯合會便統一協調和組織,商量救災救濟方法,統一救濟災民。
例子7:有效組織災民就業。當某一地方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時,北洋政府除了撥款、撥糧之外,還積極有效地保障災民就業。1920年,華北五省發生特大旱災,北洋政府啟動了煙(臺)濰(縣)、德(州)臨(清)兩條公路工程。其中,煙濰路由交通部撥款一百五十萬元,全長六百五十余里,雇工3000人,都是周邊地區的災民。向災民工人發放優厚工資,一個工人收入可以養活家里五口人,既促進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又幫助了災區人民。
以上7個例子,展現了北洋政府時期民生狀況鮮為人知的一面,和晚清比較,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北洋政府時期,中下層人民開始了民生保障之路,這是起點,無論多么不如人意,“起點”的意義還是應該肯定的。當然,當時,由于國家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軍閥混戰,戰亂頻頻,特別是農村小農經濟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中下層人民的民生狀態依然不可過度高估。
答案 2:
從電影建黨偉業中大家可略知一二。初開-共和之門,北洋政府之首領都由前清軍閥轉身而來,帶有一定的封建性和腐敗。但同時,傳統士大夫和留洋回國的知識分子也在新政府中效力,又較前清有-進步的色彩。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為立身之本,故政局雖混亂,但也有開明之處。內憂外患,軍閥混戰仍使民生凋敝。但從新聞史來看,北洋政府仍開創不少先例。北洋政府雖為舊軍閥統治,但功過應分明,有功則不能抹殺。
答案 3:
北洋政府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中國的新青年們對推進中國改變積弱積困的狀況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這一點是不能隨便抹殺的。很多后來影響中國歷史的人或決策都是那個時候做的,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大學蔡元培校長,就是在北洋軍閥時代的,沒有當時北洋政府的支持,也不會有今天的北大。
北洋政府中的高層,很多都是封建性明顯的舊軍閥演變而來。其局限性很明顯,例子很多,也不用一一列舉,不過,這個問題要看怎么看。
品評歷史你是站在當時人的立場,還是今天人的立場。這是有很大區別的。我想,現在對北洋政府的或者中國其他歷史時期的評判上,都沒有首先確定好這一點。
答案 4:
兩句話:1、“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2、“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 5:
歷史書永遠只是當政者的工具;1840-1949,若干集團登上歷史舞臺,登上之后,便會去“選擇歷史”
答案 6:
對于這個問題,我只能說:
知道真相的人早已經逝去了。
答案 7:
-之路呀,為什么后來的結局是這樣的叱?
下一篇:新知里有紀連海老師,-新知是有意做歷史這一領域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做到work -ard,play -arder?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