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這里所說的沒信心,恰恰談的不對社會教育本身的沒信心,而是父母對于自己的教育能力,水平的沒信心,特別是在一味鼓吹教育改革的必要與重要的現今,其實是把父母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給偷換了,所謂三歲看老,父母的教育其實對孩子的影響占了80%+,就我看來,在傳統錯漏百出的應試教育下,我們仍然還是培養出了很多成功的孩子(這里指的成功,是指個性健全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孩子),優秀的父母是可以矯正教育的缺漏,但是優秀的教育卻無法修補父母本身的教育硬傷。我們一味放大學校教育功效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父母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質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自己成長為大人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會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實踐,越反思越負面,越負面越猶豫,越猶豫越慎重,看似沒有前人過的那么囫圇吞棗了,但是也不免爆露出更多問題,什么是萬全的準備?所謂的經濟能力,教育能力,協調能力,不到位所以不要孩子,那反過來想,作為成人是否可以自我培訓,自我提升,的方式去完善自己的不足,(在我看來所謂的經濟能力壓力老實說是非常矯情的理由,給孩子最好的不是那些物質的外在,恰恰是父母自我的用心才是最珍貴的),孩子對于個人,家庭到底是個什么定位,是希望,延續,還是投射和責任,對于要孩子問題的審慎,究竟是現代人的進步,還是現代人不堪壓力的托詞,丁克是內心篤定的堅持,還是為了推脫責任的權宜之計,如同-和畢業創業一樣,把搪塞壓力的手段當成了目的!答案 2:
獨生子政策,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都是原因。還有社會在變化,現在的父母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現在孩子們面對的環境很不一樣,加上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各種文化的碰撞,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各種預期,父母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小時候從家庭得來的教育經驗正在受到考驗。其實這是好事。相信經過這樣一個思考,情況會越來越好,對下一代的教育,會漸漸樹立信心。答案 3:
對孩子教育沒有信心,其實是對自己沒信心,對自己的將來、對將來的自己無法產生良好期待。 孩子受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交互作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國內國外長大的孩子也會很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孩子是生命的恩賜,不應是父母意念的投射物。一個幸福的寶寶,父母更幸福。答案 4:
因為他們沒有耐心,以及缺乏責任心,加上對現有教育土壤的沒有信心答案 5:
信心來源于能力,并且受到環境影響。年輕人在是否要小孩的問題上越來越慎重,說明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我們關于教育這件事很多方面是缺失的,沒有教育好孩子的能力,而且目前大環境如此,所以會對要孩子表示慎重。我就是這樣,養育孩子需要經濟能力,教育能力,看護能力,協調能力等等,我不具備,也沒信心能搞定,家庭外的大環境又是現在這個樣子,要不要孩子,實在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答案 6:
很多人對沒做過的事情都表示沒有信心加上養孩子的責任太大,是一件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會表示猶豫其實一切順其自然,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父母家庭,學校等等,父母需要用心去對待而不是退縮好好享受孩子帶給你的樂趣吧!答案 7:
往小了說,是對自己沒信心,對學校沒信心,往大了說,是對政府沒信心。因為生活在這個國家里,大家都沒有安全感。答案 8:
這個問題都能扯到政府,我也真服了zf了。回答標題:教育是一個難題,所以,大概只有無知或自大狂才會有信心說能教育好孩子。但是,從孩子長大的角度,我們其實放大了“教育”的影響力。影響孩子成長因素至少包括:1,天性;2,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3,有意識的“教育”。有意識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不會超過1/3。回答為什么很多人不生孩子:我覺得沒信心教育好只是一個借口,逃避責任的借口。答案 9: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是這些人在現在中國這種環境下,自己活的挺累的,不僅自己要和同學,和同事進行無休無止的比較和對比,還要接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評價。認為自己并不能夠一邊維持自己的事業,過上不錯的生活,同時一邊抽出精力來教育孩子。我相信如果自己有時間有能力維持一個好的,舒適的生活的話,生養并教育一個孩子是個很值得做的事情。答案 10:
作為一個丁克,如果一個朋友,問我為什么不要孩子,我大概也會給他一個這樣的答案,沒信心教育孩子。親,不要大驚小怪,如果一個人覺得我不要孩子這件事情很奇怪,我大概一定會這樣敷衍他。所以,親們,你們都別猜了。這僅僅是一個看起來合理合法合適的掩蓋之詞而已。跟教育什么的,壓根沒有關系。答案 11:
人生苦短。自己還沒活好,不想隨大流結婚生子,沒信心沒能力養育孩子。答案 12:
您說的是對中國的教育沒有信心吧,我給您找一個-沒有通過的議案,就是關于中國教育的,您看-教育制度改革問題 -一個給-未被采用的提案 一、我國教育制度導致的問題 我們在多年的研究中發展:中國的人口問題、腐敗問題、經濟問題和各種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教育問題,而導致教育問題的原因又在于教育制度。其表現在于: (一)、教育制度是導致中國人口問題的關鍵因素: 中國的人口問題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口基數過大和人口再生產規模過大,二是人口素質過度低下。導致人口基數過大的原因是歷史性的,也是教育性的。所謂歷史性的原因就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對人口規模的擴張性政策,所謂教育性的原因就是生育觀念的教育嚴重缺乏。中國人口規模尤其是人口再生產規模過大的教育原因是:1、隨著人口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生育觀念趨向于少生或不生,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人口規律;2、隨著人口的文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優生觀念將會提高,從而使其后代進一步鞏固少生和不生觀念,人口規模將得到進一步的控制。 導致中國人口素質低下的原因則完全是教育性的,即因缺乏應有的教育而使人口素質極其低下。這一問題近三十年來表面上似乎有了提高,但實質上中國人口素質是在下降。 可見,人口問題可以歸因于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又歸因于教育制度。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描述為: 教育制度→教育問題→人口問題 (二)、教育制度是導致中國腐敗問題的重要原因: 腐敗問題形成既與人性相關,也與制度相關。從人性方面看,孔子都承認“吾未見有好德如-者也”。而對于人性之善惡,儒家學說肯定人性主惡從善(即人的本性是惡的:食、色,性也。),但可教化而從善。因此,如果教育不夠,人們無法就無法將“君子之財,取之有道”這樣的仁道形成自己的道德習慣或道德本能(讓每一個人將道德從小培養成習慣甚至本能就是教育的第一要務,否則,教育將失去其最基本的價值。)。因此,我們認為,在教育得當并充分的條件下,每一個人都從小接受了傳統美德教育,腐敗問題就可以在內德條件下再輔之以外法而得以有效遏制。 可見,腐敗問題從內德(根于對人的教化)和正-(而不是如何通過行賄而獲得項目等這樣的負-)方面完全歸因于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又歸因于教育制度。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描述為: 教育制度→教育問題→腐敗問題 (三)、教育制度是導致中國經濟問題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經濟問題主要表現為: 1、經濟秩序混亂。 2、交易規則潛在化、陰暗化和負面化。 3、拜金主義-成為經濟觀念的主流并不斷腐蝕經濟體系、政府體系、家庭和社會。 4、幣值不穩定并與“無商不奸”這樣的行為緊密相關。 5、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無效并與被調控主體的政府官員、金融機構和企業當權者的逆勢博弈行為直接相關并無法從行政、經濟和法律上得到解決。 6、失業問題嚴重。 7、按勞分配這樣的分配價值取向在政府、企業和整個社會無法得到具體體現。 8、權力經濟、官僚經濟、惡霸經濟、地下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存,資源配置方式復雜而混亂,包含著社會各個階層為此付出的血淚(獲得利益者與被剝奪利益者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都很低下)。 9、經濟對人們生活質量的貢獻較小。 10、經濟增長的后果是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問題和物種破壞。 11、經濟對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破壞極其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 12、個人、家庭、企業、政府和社會過度追逐金錢利益,忽視文化、道德、安全感、社會責任感和非金錢性社會地位。 13、企業效率表面化、金錢化和過度物質化。 14、政府和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和私有企業)的當權者的金錢主義思想主宰著經濟體系甚至整個社會。 15、經濟分配和權力分配不公,個人、家庭和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和權力兩極分化嚴重。 我們認為,上述經濟問題的一個基本根源還是歸結到教育問題上(由于篇幅所限,我們不再展開論述),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可以歸納為: 教育制度→教育問題→經濟問題 (四)、教育制度是導致中國社會問題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 1、殺人、詐騙、搶劫等犯罪問題嚴重并極端年青化。 2、婚姻法等法律不斷受到來自新的生活方式的挑戰。 3、網絡犯罪問題嚴重并與青年人和學生緊密相關。 4、毒癮和毒品走私犯罪嚴重。 5、網癮、網絡游戲問題嚴重。 6、因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而導致的癌癥等疾病對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7、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這樣的傳統美德不再成為人們能夠普遍做得到的行為和道德習慣。 8、人們缺少安全感同時也不能給他人安全感。 9、人們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不再為絕大多數人所具備。 10、人們普遍過度追逐物質享受和性享樂,道德墮落,精神頹廢,缺乏理想尤其缺乏關愛天下蒼生、胸懷遠大抱負的社會責任。 11、人們普遍意志薄弱,容易在挫折面前消沉、自殺甚至采取極端變態式的濫殺無辜。 12、貧窮階層的貧富心理和富裕階層的鄙貧心理越來越嚴重,各個階層之間、勞資之間、上下級之間、官員與群眾之間的關系緊張甚至因經濟利益和-利益而積累著仇恨和報復行動。 上述社會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又歸因于教育制度。因此,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樣可以描述為: 教育制度→教育問題→社會問題 二、我國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自從18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之后,中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便從傳統文化學習的文質走向了極端外國文化學習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識分子也不再“學而優則仕”,而是披上知識分子的外衣充當真正的文化流氓。這不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劇,更是中華-的悲劇。 從前面的簡單論述中我們已經得出一個最基本的結論:中國的一切問題的根源就是中國教育制度。然而,中國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問題?根據我們多年的研究,中國教育制度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個方面: (一)、統考制度 統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制度、大學英語定級考試制度、職稱英語考試制度、公-制度等,這些制度成為束縛中國學子學習的枷鎖,也是誤導中國人學習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制度的約束和誤導下,每一個中國人從6歲開始便失去了學習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和人生發展的自由,每一個中國人都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人們只會學習課本和考試,相當多的人變成有-無文化的“文盲”(進入學術權威或教育權威者甚至就是文化界的流氓和學霸)和人格不健全、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善于投機鉆營和玩弄權術、貪圖享樂的知識分子的敗類。 (二)、英語學習制度 近二十多年來中國教育制度中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放棄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而進行全民英語教育制度。初考、中考、-、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職稱評定等待無論是什么專業都要考英語,從而使得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在英語學習和考試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盡。然而,作為教育基本價值取向的對人的教育(學會如何做人)方面卻無人問津。人們從小不僅不重視修身,而且還鄙視有教養者—這是多么怪異的社會現象啊! 在全民英語教育制度下,人們從來不去過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春秋》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從這些文化經典中承接修身之道。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劇,也是中國人民的悲劇,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劇,更是中國社會的悲劇本身及其一切悲劇的根源。 (三)、管學教一體化制度 中國教育中另一個致使性的制度問題就是教學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三位一體制度,即在學校里(包括各種層次和類型的學術和科研機構)管理位置上的當權者既是教師,同時又是研究者。于是,學校和研究機構就形成了“當官→ 當教育權威→當學術權威”的利益追逐鏈。在此利益鏈中,學校和研究機構成了行政管理者尤其是當權者的天下,他們首先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行政權力,然后利用行政權力給自己評職稱(教授和研究員等)、當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各種各樣的代表教育權威和學術權威的社會-,最后將一切教育權力、和學術權力盡歸于自己門下,并將一切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變為自己、家人和朋友可資享受的源泉。而那些真正老老實實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底層教師和研究人員卻無法得到應得到的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他們只能拿著國家規定的微薄工資去支撐他們的教學、研究和艱辛的,甚至只能默默忍受著當當權者打工仔的苦難。 我們的研究還發現,目前教育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下在于教研管三這就是中國目前教育體系中日益嚴重化的悲劇。 (三)、職稱評審制度 目前,中國的職稱評審制度已經越來越成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結合的一種工具,這一制度的人情性、隨意性和官僚性已經日益增強了它對學術研究和教學的破壞性。具體表現在: 1、職稱評審已經成為一種拉關系、索賄賂、搞腐敗的行政權力。 2、職稱評審已經成為當權者壓制真正做學術研究和專注于教學的老實人的工具。 3、職稱評審已經成為幾乎所有教師、研究人員和其他員工制造學術垃圾的根源。 4、職稱評審已經成為學術刊物、出版機構制造學術垃圾并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基本原因。 5、職稱評審已經成為破壞正常的學術秩序的罪魁禍首。 6、職稱評審已經成為誤導學術、教學價值取向的重要原因。 7、職稱評審已經成為結黨營私的重要方式。 8、職稱評審已經成為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誤置的杠桿。 因此,盡快改革目前的職稱評審制度是恢復正常教育秩序和學術秩序的關系,必須立即提上議事日程。 (四)、教學評估制度 教學評估制度的本意在于監督各個高校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事與愿違,教學評估的實施卻導致了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的結果: 1、教學評估不是評教學質量,而是評教學設施。從而導致了各所高校為達標而大興土木,造成了巨大的“基建繁榮”現象,同時也形成了相當嚴重的基建腐敗問題。 2、教學評估不是評教學水平,而是評準備材料。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將材料事先準備好存入市場上最高檔的筆記本電腦一起送給“專家”(實際上大部分都是高校的-、校長和所謂的學術權威這樣的行政官員,他們根本沒有真正處在教學和深感一線,他們的課是他們的學生幫他們上的,他們的學術是他們的學生或下屬教師或研究人員幫他們做的。),專家們每到一所學校都要拿取巨額賄賂并到所在高校地區吃喝玩樂,一所高校一次評估的接待費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千萬(在失學規模龐大的中國教育面前,這是多么大的罪惡啊!),造就了中國教育界的一大批教育腐敗分子。 3、教學評估誤導了教學和科研的價值取向,分散了教師的教學精力和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將教師的工作誤導到了做表面文章和評估材料的準備上,將研究者的工作誤導到了抄襲成果和評估材料上,真正的教學質量和原創性科研成果廖廖無幾,教育垃圾反而將真正的教學成果以及它的完成者逐出了教育界,而學術垃圾也反而將真正的學術成果逐出了學術界。 4、按照教學評估標準,幾乎所有的高校都為了達標而大量、盲目“引進人才”。為了引進“教授”、“博士”,很多高校給引進的教授、博士以巨額獎勵,這些教授、博士實際上并不具備真才實學,有的甚至邊做一個教師或研究人員最基本的人品、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都不具備,但他們卻一進學校就可以得到數十萬元甚至價值近百萬元房產、驕車和“科研啟動經費”,而真正在一線兢兢業業工作了數年甚至數十年、教學經驗豐富、學術研究能力相當強的教師反而受到壓制和歧視,如果他們不能成為當權者的奴才,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待遇都得不到,更不用說能夠得到諸如出版學術研究成果經費等這樣的學術資源。 三、進行整體教育制度改革的對策及建議 基于目前中國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如何通過制度變遷來實現中國教育質量的真實提高和學術研究水平的真實提高就成為擺在中國社會最重大的問題之一。按照我們的研究,我們向-和政協提出如下建議,供-和政協決策時參考: (一)、廢除統一考試制度,建立分散考試制度。 首先必須盡快廢除統一考試制度,建立新的分散考試制度。 1、取消小學升初中統一考試,由各學校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2、取消初中升高中統一考試,由各學校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3、取消高中升大學統一考試,,由各學校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4、全面取消大學英語統一考試。 5、取消職稱英語統一考試,非英語翻譯及其相關專業不再進行英語考試。 6、取消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由各學校各導師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7、取消博士研究生入學學校統一考試,由各學校各導師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8、取消職業碩士(如MBA、MPA等)聯考,由各學校根據其對培養專業人才的需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9、取消公務員統一考試,由各用人單位根據需要組織命題考試。 保留從業人員資格考試,但須進行考試內容的改革。 上述自行組織命題考試必須將在網上公布考試結果,同時在網上公布考試試卷,堅持公平、公正和公開原則。在考試、錄取程序中增加公開程序和仲裁程序。國家應當盡快制定《考試法》,并盡快建立新的導師制度,淘汰那些不做學問的不合格碩士生導 師和 博士生導師。對培養的學生進行-,導師必須對其所培養學生負責,若出現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三年讀書期間內達不到畢業要求的,不予畢業。導師培養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三年內有百分之三十以上學生不能畢業或學生畢業后三年內沒有研究成果的,撤銷導師資格并賠償在任期內的全部導師津貼。 (二)、廢除英語學習制度,建立傳統教育制度。 廢除英語學習制度,建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學習制度,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春秋》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典籍和中國書法、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繪畫、中國武術等納入小學、中學和大學必修課程。學生培養目標包括做人(教養)和做事(技術)。因此,學生不僅要在其學業中掌握一門或多門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做人的基本修養。 (三)、改革職稱評審制度,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職稱評審制度。 廢除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職稱評審委員會”,由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的職稱評審機構和網站,將申請評審者的成果和教學水平(由評審申請者所在單位統一為評審申請者做教學錄像)和申請書一起提交給全國職稱評審委員會,全國職稱評審委員會組織專家給申請者打分并公布于網上,整個評審過程和結果完全接受公民的監督。 (四)、教學評估制度 廢除目前進行的教學評估制度,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由其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的成就體現,學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由社會承認即可。 (五)、建立名譽校長制度 中小學名譽校長由各省、市、自治區教育廳統一向全世界范圍內公開招聘,大學名譽校長由教育部統一向全世界招聘。名譽校長是校務委員會招集人,平時做自己的學問,每年舉行一次例會,遇重大問題需要時招集臨時會議,討論和決定學校的發展戰略和重大事項。 校務委員會由全體教師和研究人員組成的教代會選舉產生,是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 校長是校務委員會和教代會決策的執行人,負責進行日常管理工作,但不具有重大事項的決策權。 (六)、建立教研管分離制度 學校的學術研究人員可以同時從事教學工作。同樣,教師也可以同時從事研究工作。但是,管理人員(包括校長、各級行政干部,但不包括名譽校長)不利同時兼任研究工作或教學工作,更不得擔任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導師。 (七)、建立公開招聘制度 包括名譽校長、校長、教師、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內的所有員工均向全世界范圍內公開招聘,大學名譽校長和校長的招聘由教育部負責,五年一任。中小學名譽校長和校長由各省、市、自治區教育廳統一向全世界范圍內公開招聘,教師、科研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和一般管理人員由校長負責公開招聘,報校務委員會批準后聘用。 (八)、改革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的核心是一定要保證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為教育和學術所用。學術資源用于支助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教育資源用于教學和對具有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獎勵。研究人員的報酬按照當年的研究成果分配,教師的報酬按照教學質量和教學工作量(按照課程及其教學質量確定報酬)進行分配。 (九)、改革固定員工制度 改革固定員工制度,全面廢除約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戶口、級別和事業單位用人指標,讓人才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學校給名譽校長、校長、教師、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在內的所有員工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業績報酬和獎勵。學校向任何人提供的科學和教學條件均一樣,不利以住房、科研啟動經費等方式搞人生歧視,營造不公平的環境。下一篇:蘋果 iP-one/iPad 上遲遲不接受第三方輸入法,僅僅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裝修中夫妻遇到意見分歧如何有效溝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