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丑的名目初見於宋元南戲,對其來源說法不一,或謂丑是丑的省寫,明徐渭《南詞敘錄》載:「丑,以墨粉涂面,其形甚丑。今省文作『丑』」;或疑為宋雜劇、金院本的「爨」的演變(王國維《古劇腳色考》);或疑為宋雜劇、金院本的副凈分化而來(錢南揚《戲文概論》);或疑為紐元子之省文(王棠《知新錄》)。」在戲曲形成以前,滑稽表演的傳統源遠流長,古代的優,唐參軍戲的參軍和蒼鶻,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副末、副凈等,都是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其特徵;宋代民間歌舞中也有很多以滑稽調弄為主的節目。南戲的丑,當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南戲的丑扮人物甚雜,多為插科打諢人物或次要人物,并經常與凈或末搭配,或作性格色彩上的調劑和映襯,或相互調笑以活躍戲劇氣氛。元雜劇無丑,喜劇人物由凈扮演,入明以後受南戲影響而有丑。明代戲曲中,丑的表演逐漸脫離單純插科打諢或雜扮各種人物的初級形態,開始扮演重要人物并致力於性格的刻畫。隨著凈的表演逐步走向正劇化,凈、丑逐漸分工,丑成為喜劇人物的主要扮演者。
最遲在萬歷、天啟年間,在凈、丑行中初步形成了凈、中凈(丑)、小凈(小丑)三種類型(王驥德《曲律?論部色》)。據萬歷刻本搬演林沖故事的《靈寶刀》:凈扮權奸高俅,中凈扮陷害林沖的主要幫兇陸謙,丑扮衙內高朋,不但凈、丑的分工已初具規模,丑的表演在性格化程度上也有提高,角色分配已經接近於後世崑山腔的分行規制。到清代中葉崑山腔中,凈發展為正凈稱大面,丑形成了二面(付或副)和三面(丑)兩個分支,扮演的人物各有側重,藝術上也有了各自的特色(《揚州畫舫錄》)。與崑山腔同時流傳的弋陽諸腔的丑,則以其濃郁的民間色彩和生動活潑的生活氣息顯示出自己的獨特風采。其後,高腔、梆子、皮簧和民間小戲各系統劇種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到近代戲曲中,丑的表演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同的劇種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齒清楚、清脆流利為主,多用散白,表現上層人物時用韻白。相對地說,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當那樣嚴謹,但有自己的風格和規范,如屈膝、蹲襠、踮腳、聳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動作;崑、川、漢劇等歷史比較悠久的劇種在表演程式的規格上要求比較嚴格,民間小戲則比較靈活自由。這些表演上的基本特點,結合具體性格,可以表現幽默、機智的正面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現靈魂丑惡、道德敗壞或品性上有嚴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大致可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文丑中又有袍帶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若干分支。武丑的特點是既擅長武功又足智多謀、口齒伶俐,俗稱「開口跳」。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