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二、本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流傳民間已久,在元代,當戲曲里開展出表演藝術的新天地時,梁祝故事即被編寫成雜劇劇本,《錄鬼簿》在白仁甫名下,著錄一本雜劇《祝英臺死嫁梁山伯》。匯輯精鈔於清順治年間的《匯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亦收錄稱為「元傳奇」之《祝英臺》中的三支曲子。至明清二代,戲曲及民間說唱中,梁祝故事沛然發展,在民間與《孟姜女》、《白蛇傳》、《牛郎織女》并稱四大故事。明清時期,梁祝故事在福建地區,也是廣為流傳的民間戲曲,明萬歷甲辰年(1604)刊行的閩南戲曲選本《新編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即收有「山伯訪英臺」,明萬歷年間在福建印行的弋陽腔、青陽腔選本《新鋟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新鋟天下時尚南北新調堯天樂》亦收輯梁祝戲曲。至乾隆年間福建地區,梁祝故事在戲班中出現了長達二十四出之《同窗琴書記》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泉州弦管中也傳唱梁祝的故事。泉州七子班里,也流傳折子戲《士九弄》(即《四九弄》)。在閩南歌仔說唱上,現存有清道光年間會文堂刊本《新刻繡像英臺念歌》(又作《圖像英臺歌》)。清代,以廈門為主要出版地的閩南俗曲唱本(即歌冊)大量傳入臺灣,并被臺灣的出版商盜印販售。所以從清代到日治(1895-1945)時期,臺灣地區印行的歌冊中也有多種梁祝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昭和11年(1936),臺北周協隆書店開始出版梁松林先生所編《英臺出世新歌》,至昭和12年(1937)印行《三伯英臺奏凱新歌》止,合計五十五冊,發行人是周天生。這是比在廣州出版的《梁山伯牡丹記南音》還長的梁祝故事唱本。二次大戰後,臺灣新竹市竹林書局也曾多次翻印。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