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身為國內從事莎士比亞研究的翹楚,彭鏡禧的學術論文、翻譯專著,多與此相關,如:《細說莎士比亞: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哈姆雷》[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譯注)(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發現莎士比亞:臺灣莎學論述選集》(主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2004(再版))等。本文截稿前仍在進行中的翻譯、研究計劃包括:《威尼斯商人譯注》(國家科學研究會補助)、「莎劇中的獨白」(國家科學研究會補助專題研究)、「莎劇中的飲食場景」(國家科學研究會補助專題研究)。
彭鏡禧曾自述,對莎士比亞的興趣,起於初中時看了一本莎劇精選文本,感覺震撼,名劇名言深深吸引對文字向來敏感的他,由此開啟想一窺莎士比亞內里堂奧的念頭,進而投入莎士比亞的筆下世界。甚至在升大三的暑假,至陸軍學校接受大學役男的步兵訓練時,由於體能上不斷挑戰極限,精神上卻極度空虛,因此,總會隨身攜帶袖珍本的莎士比亞詩集,利用喘息時間閱讀,便覺得心情愉快。
就讀於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期間,他修習60年代少數留美學者顏元叔教授的「英美文學」,影響頗深。顏元叔帶進當時美國文學研究界風行的新批評文學(New Criticism) 的概念-不去探究其他外在因素,而以文學作品本身為主要分析對象-授課時,也以較新的導讀方式講解英美文學,教材上盡量選擇現代詩。彭鏡禧自此開啟對西洋詩的興趣,更與妻子夏燕生合作,譯注出版《好詩大家讀》(1989)與《給要離家的女兒︰林妲?派斯坦詩選》[To a Daughter Leaving Home and other poems by Linda Pastan](2002)。
由於彭鏡禧是國內研究莎劇屬一屬二的學者,臺大戲劇系成立之初,便邀請當時擔任文學院院長的他兼任戲劇系系主任一職(2001-03)。擁有豐厚學術經歷的他,也頗具教學經驗與實力,曾獲教育部最優教學獎(1993)與國立臺灣大學教學杰出獎(2001)。在戲劇系活潑的實作教學中,他也同時督促學生,要求以更深刻的理論基礎和語文能力。
其他戲劇相關重要翻譯、學術著作包括:《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與鄭芳雄合譯,鄭芳雄注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布雷希特戲劇選集》(臺北︰驚聲出版社﹐1973。)、《杜思妥也夫斯基》(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終局》(臺北︰驚聲出版社﹐1970。)等,也於2002-05擔任國家科學研究會補助的戲劇/劇場史研討會召集人。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