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福於民國6年(1917)出生於北平的梨園世家,祖父周二奎、父親周治安都是梆子演員,叔叔周瑞安是京劇武生,哥哥周斌秋在斌慶社唱青衣,周金福十幾歲進入「北平戲曲專科學校」(後改名「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專科八年,學的是老生,得到陳少秋、鮑吉祥與蔡榮貴等名師指導,打下了深厚的底子,無論是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紮實的功夫。學校畢業後,他還是以老生行在天津的中國戲院搭班演出。那時在法租界的新中央戲院演戲,還幫上剛出道未久的童芷苓。一直到天津發大水,梨園行唱義務戲賑災,班底人不夠,周金福反串小花臉,上場與張蘭云唱玩笑戲《賣餑餑》,周金福因此唱出興趣,拜李洪才為師,正式學起小花臉。那回大水義演,官方請出了不少名角,如尚和玉、雷喜福、蕭長華等同臺演戲。因為周金福是班底,所以掌握機會向蕭長華學了三出戲:《連陞三級》、《審頭刺湯》以及《老黃請醫》,這是最大收獲。
離開天津,又輾轉到保定、唐山、江蘇省宿遷縣跑馬頭。從宿遷到上海,搭哥哥的班子,在皇后戲院繼續唱戲,這段時間,幫過黃桂秋、金少山、梅蘭芳、言慧珠、高維廉等名角。又到了蚌滬,幫了顧正秋,同去過徐州、青島、上海,後即隨顧劇團來臺。顧劇團解散後他加入了軍中的「大宛國劇隊」,和李桐春、王福勝等人合作,大宛解散,加入「明駝」。
周金福丑角戲講究氣質,極有深度,尤擅「方巾丑」,拿手的戲如《群英會》的蔣干、《審頭刺湯》的湯勤等,更是睥睨菊壇。周金福最大的心愿是推廣玩笑戲,民國65、66年(1976、1977)曾連續排出許多即將失傳的小花臉戲,包括《雙怕妻》、《板凳會》、《弘門寺》、《小過年》、《打灶分家》、《一匹布》及教給他兒子周陸麟的《背娃入府》等,在明駝當作大軸推出。
參考資料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藝中心,2002。 景小佩〈周金福─第一文丑〉,《國劇月刊》期98,1985。 譚德英〈周金福的戲劇世界〉,《國劇月刊》期36,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