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吳靜吉除了在心理學方面有極高的學術成就,曾先後在紐約耶西華、格蘭布林州立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大學任教,更在蘭陵劇坊、云門舞集、紐約La Mama劇場擔任藝術總監或藝術工作者等要職,也擔任過亞洲文化推展聯盟理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等重要職務。吳博士對於臺灣藝文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更加被認定是臺灣劇場運動的重要幕後推手。文化界向來戲稱吳靜吉為「隱形人」,足見他對於劇場文化的推動與貢獻來說,這只幕後的推手實在占有相當的地位。
吳靜吉對於臺灣劇場藝術最顯著的貢獻莫若於西方表演訓練方法的引進,此項貢獻對於臺灣小劇場運動的蓬勃、以及後來臺灣劇場文化的發展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1977年吳靜吉於「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的前身)采用西方現代劇場的訓練方法、重視角色心理的分析并加強演員肢體的訓練,以此展開了為期兩年的表演訓練工作。1980年4月吳靜吉與金士杰、卓明等人將原「耕莘實驗劇團」改組為「蘭陵劇坊」,為國內第一個組成的業余實驗劇團。「蘭陵劇坊」的命名取自「蘭陵王入陣曲」,此為中國古代一種結合音樂、歌唱、舞蹈、戲劇動作表演的舞曲,演出北齊蘭陵王率軍征戰時必戴假面,面具狀如惡鬼,沖鋒陷陣所向披靡的故事。「蘭陵劇坊」就是承襲此中國古老的戲劇演出精神而命名。此後「蘭陵劇坊」成為實驗劇展的主力,并接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托,主辦五期的「舞臺表演人才研習會」以及九期「表演訓練班」,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劇場工作及表演人才。結業後的學員自組的劇團有:紙風車劇團、九歌兒童劇團、屏風表演班、優劇場、人子劇場、華燈劇團及隨意工作組劇團等。隨後自劇場投入影視表演工作的學員有:鄧安寧、李天柱、趙自強、許效舜、楊麗音、游安順、鄭亞云等。進入藝文界、傳播界工作的學員亦有多人。可見臺灣劇場的發展與吳靜吉博士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性。
此外吳靜吉亦於早年參與了兩廳院的草創以及擔任過多個表演團體以及文化單位的顧問、監督等職務。就臺灣本土表演藝術的發展史來說,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