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戲劇劇目,由陳玲玲女士(現名洪祖玲,執教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創作編劇而成。首演於第三屆實驗劇展1982年8月15日,地點是國立-藝術教育館,由陳玲玲導演,以及方圓劇團的團員們擔綱演出。創作架構擷取歌仔戲即興提綱的元素。由八仙齊向瑤池金母祝壽作為開端,但是八仙其實不愿意繼續這種拜壽禮數的義務,而感到厭煩。而金母感到好氣又好笑提出八仙除了祝壽外還能有什麼功用的疑問;八仙以戲曲劇碼為證表示從以前八仙就是以度脫世人起家的,只是人間已超出他們的能力,拜壽只是一種沈淪。於是八仙思考什麼樣的事才能讓日子重新有樂趣,由呂洞賓起哄,讓原本就是戲班出身的藍采和帶領八仙一起搬演有八仙度脫世人的劇碼︰其中三出戲碼分別為第一出《回道人戲弄白牡丹》取材自明朝吳元泰之小說《東游記》(又名《八仙傳奇》)第二十七回之〈洞賓-白牡丹〉,第二出是《呂洞賓度惡吏岳壽》改編自元朝岳伯川之雜劇《呂洞賓度鐵拐李岳》,第三出則是《楊子焚屍李玄》取材自《東游記》第五回〈囑徒守尸誤化〉與第六回〈鐵拐托餓莩〉。而戲中戲的最後眾仙對戲中內容和彼此演戲的概念漸感不滿,憤而一一離去,結尾只剩藍采和和仙童們,藍采和道出劇場美學中的殘酷與虛實作為結語。作者曾在序中提及在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班求學時,因為俞大綱老師的一語點醒,而將題目轉向偏向中國傳統戲曲的《八仙在元明雜劇和-扮仙戲的狀況》的題目進而了解八仙在各種傳統戲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的劇目;以及曾在1981-1982年間參觀過青燕歌劇團(歌仔戲班)在開演前,團長帶領團員們集體即興構思之後要上演的劇情和對話而有所感。《八仙做場》其中揉合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元素,和-民俗中大眾耳熟能詳的八仙角色,加上戲中戲的架構,最後娓娓道出戲中戲外,角色人物真假虛實難辨的真理,頗有後設劇場批判中外劇場文化的內涵。
參考資料
戲劇交流道之《八仙作場》 陳玲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