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52年,國軍為了提倡軍中康樂活動,指令各級部隊增設業余康樂隊,在一般作戰、訓練任務之外,推行「兵演兵、兵唱兵」的活動,以期達到紓解軍人心理壓力的目的。
1958年,為了訓令能夠統一,同時也基於表演素質提高的要求,國防部將散布於各部隊的業余康樂隊整編為專業康樂隊,專職負責軍中各項康樂事宜。
整編後的陸光藝工隊,下設平劇、話劇、音樂、雜技、電影等五隊,其中話劇隊的任務包括:一、勞軍演出;二、宣慰僑胞出國演出;三、參加競賽演出。
勞軍演出部分,包括巡回陸軍各單位的演出以及對軍眷提供的演出服務。在初期,這項工作是陸光話劇隊的主要任務,到了後期(1971年以後),由於電視的興起,勞軍演出的質和量都逐漸下降。
宣慰僑胞出國演出的例子不多,多半集中在1970年代末期以至1980年代中期。
1950年代後期開始,參加競賽演出成為話劇隊最重要的工作。所謂的「競賽」,指國軍文藝競賽。1965年起,競賽移至每年十月演出,與向蔣介石祝壽的「祝壽演出」合流,在此一競賽中取得錦標更成為無可取代的最高目標。其中陸光話劇隊獲獎次數,僅次於國防部直屬之藝工總隊話劇隊。
陸光話劇隊所演出的劇目,多是宣揚反共抗俄或者宣導政府政策的通俗劇,其間亦間或有部分古裝戲劇的演出,通常是《田單復國》之類借古諷今的戲劇,主題意識清楚明確,全然為政治服務。此類演出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之初,尚可獲得軍中觀眾的共鳴,久而久之,僵化的意識型態逐漸失去觀眾,甚至出現需要由部隊派公差去當觀眾的窘境。
七○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演出任務減少,話劇隊的編制逐漸縮小,最後被裁并,與音樂隊合并為「歌劇隊」,後又改稱「綜藝隊」,繼續進行軍中康樂任務。直至一九九五年,因國軍精實案的實施而停止運作。
參考資料
下一篇:圖騰文化下的準樂器時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鐘鼓文化的有機自然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