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八歲的顧小秋,曾因吳繼蘭的推薦,參加「上海伶界聯合會國難後援會」,在電臺演唱《刺湯》,大受好評。1939年,顧小秋以第一名成績考入上海戲劇學校,依正字輩改名顧正秋,師承梅蘭芳,兼具程派(程硯秋)技藝,1945年又以第一名畢業。
次年(1946)即自組「顧正秋劇團」,於上海、南京、青島、徐州等地演出。1948年底率團由上海到臺北,原本僅預備在臺北迪化街「永樂戲院」演出兩個月,不料,從此兩岸分隔,她繼續在永樂戲院連續公演近五年之久,開啟了臺灣京劇的盛世,被推崇為「一代青衣祭酒」。
「顧劇團」為臺灣帶來了一群京劇界要角,除了顧正秋的恩師關鴻賓仍然擔任戲劇總管之外,有老生胡少安、李金棠、周正榮,花旦張正芬、于玉蘭,小生儲金鵬,花臉高德松、于金驊,文場有胡琴王克圖、二胡吳三泉、月琴張永和,武場有司鼓侯佑宗、大鑼周金麟等人,後來該團又加入老生周麟琨、凈角李桐春、武生李環春,小生劉玉麟、景正飛、丑角吳劍虹等人,「顧劇團」在顧正秋二十五歲嫁給任顯群之後解散,該團成員轉任大鵬、海光、陸光、大宛、明駝等劇團,他們對於臺灣京劇的發展與下一代的培育,具有重大貢獻,而顧正秋本人仍不放棄京劇藝術的推廣與鉆研,默默耕耘,例如她曾為復興小學建校籌募基金義演三天,也擔任大專院校國劇顧問。
顧正秋嗓音具備了寬、甜、亮、脆的特色,能兼梅派與程派唱腔技藝,拿手劇目有梅派的《生死恨》、《鳳還巢》、《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玉堂春》,程派的《鎖麟囊》、《碧玉簪》、《玉獅墜》,以及由張君秋親授的尚派《漢明妃》等戲,唱作俱佳,并創作新腔,享有「顧曲通神」之美譽。1987年榮獲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89年榮獲美華藝術協會「終身藝術成就獎」。2001年榮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藝術博士」,2002年榮獲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榮銜。
參考資料
下一篇:高砂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圖騰文化下的準樂器時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