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第一期有學員12人,多為大學生。受訓時間在晚上,每周三日。周四加一堂「藝術講座,由林懷民、吳靜吉、蔣勳等輪流主講。半年後隨即跟著云門在臺灣公演巡回。一方面時實習,一方面貢獻心力。
1982、1983年,云門也連續辦了舞蹈夏令營,自瑪莎?葛蘭姆舞團等國外頂尖團隊請來優秀教師,還有第一代舞者擔任助教。
在燈光設計中,,云門常用布景和特殊燈光。理由很簡單,實驗劇場的兄弟需要經驗,渴望挑戰。指導者林克華先給予學員基礎的技術訓練,再談及設計領域,半年之後隨云門在臺灣的公演巡回,練習實際操作。終於讓臺灣有了較先進的設備。
之後,持續培訓舞臺幕後技術及設計人才,如今,臺灣大大小小專業演出的後臺,三十五歲上下的設計家、藝術指導、舞臺監督,百分之八十都曾是「云門實驗劇場」的學員。
「實驗劇場」場地雖小,卻有完備的舞臺燈光等專業配備,林克華將此地公開,提供給有志劇場創作的年輕人一個發表的園地。臺大、文化等校學生在此發表作品;九零年代以「愛情萬歲」等電影揚名國際影展的導演蔡明亮,他的第一部戲劇作品,正式發表在「云門劇展」里。
林克華於1979年正式加入云門,并為云門引進許多”第一項”的紀錄。與林懷民稱「大小林」。臺灣的第一片舞臺地板,即是林克華帶回國內,再找塑膠公司開發制作,但由於市場需求不大,云門歷時三年才做出成品供舞臺使用。
冬成立訓練班。1978年「薪傳」演出完稿版,創作出第一個完整作品。之後又發展出「云門劇展」,每次演出約可容納數十位觀眾,但云門堅持不收門票,因為大小林都認為,年輕人的作品未必成熟,不應該讓他們有票房壓力,才能大膽創作。因此采自由捐獻的方式。
臺灣小劇場運動在80年代後開始蓬勃,在那之前「云門實驗劇場」先辟出一個空間供有志者鍛鏈。臺大、文化等各校學生或社團在此發表了「十五號半島…以及以後」「據說他是我的朋友」等處女作。90年代以後蔡明亮的第一部戲劇作品,也是發表在「云門劇展」里。
「云門實驗劇場」自從開團後完全自立更生。除了協助舞團巡演之外,另接其他國內外表演藝術團體的技術操作案子以維持運作。
1985年1月,云門實驗劇場遷入八德路四段,監理處對面的公寓二樓。
1987年1月,云門實驗劇場出身的周凱於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為「慾望城國」裝燈失足,亡故。
1990年自1988年云門面臨財務問題,林懷民先生也感覺到臺灣變了,不像從前那樣純樸,而且云門舞了那麼多年也累了,八月時宣布暫停,這件事震驚整個臺灣。 9 月,云門宣布暫停之後,辦公室遷入八德路實驗劇場辦公室,行政人員劉雪萍、蕭道輝,留守云門。云門舞蹈班於南京東路繼續開課。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