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趙琦彬早從小學時代開始即有戲劇演出經驗,十七歲時已經組劇團演出。在軍旅與流亡途中,因加入政工隊也持續的參與戲劇工作。1953年政工干校第一期畢業後,分發至農教公司(中影前身)服務,後又轉調大鵬影劇隊,戲劇工作經驗豐富,交友廣闊。其間陸續制作演出完成舞臺劇《冀北三年》、《文饉圖》、《這一代》、《荊軻刺秦王》、《鳳朝陽》、《田園春曉壯士還》、《風和日麗》、《幾番風雨》、《正人君子》、《寒歲圖》、《自君別後》、《芳草天涯》、《天外恩仇》,作品屢獲教育部最佳編劇獎,國防部劇本創作官佐組第一名,國防部新文藝運動委員會最佳編劇獎,及教育部劇本徵集第一獎。亦有獨幕劇劇本創作《翠竹蒼松》,1960年由正中書局出版。除了完成多出舞臺劇編劇、制導工作,此期間趙琦彬另完成《無價的贈禮》、《春的信息》、《黃自傳》、《小城夜曲》等廣播劇劇本創作,及改編自小說《藍與黑》和創作《天涯芳草》等電視劇本。1964年創作電影劇本《蚵女》,由中影公司攝制上映,為臺灣第一部彩色電影。
1965年趙琦彬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研究,1966年回國後,繼續投入廣播劇與多出電影劇本創作。同年并以導演舞臺劇《碾玉觀音》、《康蒂妲》獲教育部最佳導演獎。舞臺劇《壩》獲劇本類國軍文藝金像獎。
1965年入淡江文理學院(即淡江大學)中文系就讀,完成舞臺劇《云山深處》、《歸去來兮》,雖未出版及演出,仍以《歸去來兮》獲中國話劇委員會、中國文藝協會最佳編劇獎。1970年導演舞臺劇《紅鼻子》首演。1974年舞臺劇《山河歲月》獲劇本類國軍文藝金像獎,同年并完成舞臺劇《在天之涯》、《龍》。1977年與張永祥等聯合創作連續劇本《風雨生信心》,獲國家文藝獎。趙琦彬歷任編劇、導演、華視節目部副主任等職,亦曾於母校政工干部學校執教戲劇與導演課程。個人編寫作品包括廣播劇、舞臺劇、電視劇以及電影劇本。
1978年,趙琦彬離開華視,接任中影制片部經理。同年,姚一葦先生接任「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任委員,趙琦彬任總干事。 1980年7月,二人合力以非常有限的經費舉辦首屆〈實驗劇展〉,一連6屆,43出劇碼。實驗劇展的舉辦,為許多初入社會的戲劇學子及新創劇團提供了起步的資源與展演空間,直接影響了臺灣第一代小劇場運動的興起,成為臺灣劇場現代化的轉捩點。
1983年,與張永祥、貢敏以各寫一幕獨幕劇方式,集成一出舞臺劇「生命線傳奇」,趙琦彬任導演,1984年由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於臺北國軍文藝中心演出。1986年3月再創作舞臺劇「五月榴花紅」,并任導演,由國防部藝術工作總隊於臺北社教館演出。
。
從戲劇表演到繁雜的行政業務,從舞臺劇、廣播劇、橫跨至電視、電影劇本,未曾間斷的編劇和教學工作,趙琦彬累積了令人驚嘆的作品紀錄,也為臺灣戲劇界培育出許多優秀人才。其個人創作作品亦得獎無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教育部文藝獎等。1992年3月21日癌癥病逝,享年64歲。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