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那》劇藉「相聲」這一個正消逝中的藝術形式,反映臺灣現代社會中許多事物和觀念的快速消逝。劇本由非傳統相聲編劇賴聲川構思、非傳統相聲演員李立群、李國修參與創作,具有模擬再創造新相聲藝術的意義。以傳統相聲模式為基礎,又在其中注入許多結合時代變遷、價值觀改變等嚴肅的主題,幽默逗笑的表面背後,隱藏深沉哲思,對失去的傳統做深切的反省。
賴聲川認為,他所作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并非是相聲,而是一出戲劇。他說:這是一出由五段相聲組合起來的戲,從民國74年開始,利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時代演出。從今日餐廳秀的主持人開始,轉變為現代臺北說相聲的兩位演員,然後時光倒退,變成民國52年的兩位相聲演員,再退,變成抗戰時期重慶的相聲演員,最後,變為清末在北京的相聲演員,從《臺北之戀》、《電視與我》、《防空記》、《記性與忘性》、《終點站》五個段子拼貼而成,透過相聲與戲劇的結合而形成了「相聲劇」的特殊形式。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當時總共演了20場,打破近年來舞臺劇連續演出的紀錄。後來1993年秋季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93年新版》結構上依循1985年原著,加上了新話題,修改了賴聲川在原版中不滿意的地方,轟動的程度不亞於第一次首演,而後發行的錄音、錄影帶也成為觀眾收集的珍藏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成功喚醒大眾對相聲表演藝術的記憶與熱情,也為國內現代劇場注入了突破性的觀念和形式。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