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北方曲種。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
1、名字由來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宋代傳入民間,為乞丐乞討時所唱。蓮花落的興盛當在清代乾隆之后,始有職業藝人出現,并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的天平會,名為十不閑蓮花落。
“十不閑,是用木架上鑼鼓镲,一人居中,連拉帶打,左手夾兩鼓錘,敲打單皮及大鼓。右手拉繩,敲小鑼及小镲,其大镲之繩系于地,用腳踏之使響。言其手忙腳亂,口中唱詞,所以謂之十不閑兒。
十不閑蓮花落兒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打擊樂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為序曲,然后演唱蓮花落。演出形式分單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后者2、3人分飾旦、丑兩個角色,分包趕角,尤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組織,稱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稱為渾門,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蓮花落。
十不閑蓮花落屬北方曲種。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蓮花落,一作蓮花樂,源于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為丐者乞討時所唱,多以因果報應為內容。元、明以來,漸有寫景、敘事之作。蓮花落的最興盛時期,當在清乾隆以后,當時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廣泛流行于民間,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也可單稱“十不閑”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后演唱蓮花落節目。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采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丑兩種腳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尤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蓮花落在發展中,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但仍有一定變化。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
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于瑞風、趙翠卿、賈玉山、賈玉珍等。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單曲有《摔鏡架》、《秋景天涼》、《百蟲名》、《大西廂》等;彩唱群曲有《十里亭》、《小化緣》、《夜宿花廳》、《赴善會》等。另有《打花鼓》、《刮地風》、《捕螞蚱》等小曲。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