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上四調起源于羅羅腔,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與河北的絲弦腔具有密切的親緣關系。該劇種唱腔質樸,曲風獨特,聲音淳厚,調式多樣,同樣具備生旦凈末丑各個角色。現在上四調劇團人數已擴大到50多人,創作編演了《無底洞》、《抱盔》、《天妃閘》等劇目,并經常外出演出、交流。
1、簡介上四調屬于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上四調于2007年就被保定市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四調起源于羅羅腔。羅羅腔流入河北保定地區新城縣撞河村后,就演變成了上四調。該劇種唱腔質樸、聲音淳厚。上四調過去在保定及周邊縣市曾經很是盛行,從清代開始就有以上四調為主的戲班。由于其表演形式活潑,唱腔優美動聽,生活氣息濃厚,所以早就成為山西、河北部分地區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
高碑店市西北隅的撞河村舊稱大齊村,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河南籍兩兄弟逃荒流落到大齊村。一個在該村定居,另一個人去了距此村西北方向30多里的涿縣橫岐村。農閑時節,兄弟二人將他們熟悉的河南地方劇目、曲調、表演形式傳授給當地村民。兄弟二人教授的基本曲調有共同之處,但也有一定區別。隨著二人藝術風格的發展和后人對于曲調的改革創新,逐漸形成了新城縣(今高碑店市)撞河村上四調和涿縣(今涿州市)橫岐村上四調兩個流派。
2、歷史沿革這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與河北的絲弦腔具有密切的親緣關系。說來頗有點傳奇色彩。據傳說,明朝萬歷年間,有劉氏兄弟二藝人從河南逃荒來到保定北部,一個落在新城縣(今高碑店市)的撞河村,一個落在了涿縣(今涿州市)南橫歧村。同時也把一種唱腔優美的小曲調傳到了兩地,撞河村的曲調定為“上四調”,南橫歧村的定為“下四調”。現在撞河上四調業余劇團依然存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戲箱及部分老行頭。高碑店市周邊的淶水縣北義安和秋蘭、易縣的大北關和胡解等村,都曾向撞河村學過上四調。
據了解,現在撞河上四調業余劇團依然存有1843年的戲箱及部分老行頭。其上四調劇團在清朝曾到過北京戲園子賣票演出,并且還到王爺府唱過堂會。晚清及民國初期,撞河村上四調劇團曾演遍四縣交界的30多個村莊。解放后經過反復的改革和完善,上四調唱腔變得質樸、淳厚。解放前,上四調沒有女演員,戲臺上都是男扮女裝,念自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來代替女聲;解放后有了女演員,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音。如今的撞河業余劇團,女演員已多于男演員。
3、藝術特色別看上四調只是流傳于一個村落的小劇種,別看比不上河北梆子那樣聲名遠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同樣具備生旦凈末丑各個角色;該劇種唱腔質樸,曲風獨特,聲音淳厚,調式多樣。曲調前后句重復,每句多以七字、九字為主,這是其顯著特征。在當地,上四調還有“九腔十八調”之稱。而實際上,上四調有悲調、平調、老調、尖調、反調各四種;還有頭板、二板、反倒板、快板等凋式。總共算來,遠超出了“九腔十八調”,所以說,上四調和其他的劇種相比,其曲調的豐富多變毫不遜色。解放前,上四調沒有女演員,戲臺上都是男扮女裝,念自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來代替女聲;解放后有了女演員,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音。如今的撞河業余劇團,女演員已多于男演員。
4、現狀近年來,高碑店市把弘揚和光大上四調劇種文化,從戲曲藝術指導和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現在上四調劇團人數已擴大到50多人,創作編演了《無底洞》、《抱盔》、《天妃閘》等劇目,經常參加演出和交流活動。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