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福調」。
二、以商邱為中心的「豫東調」(一稱「東路調」、「下路調」)。
三、以豫東南沙河流域為中心的「沙河調」(一稱「本地梆」)。
四、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一稱「西府調」、「靠山吼」)。
豫劇自1949年隨軍隊輾轉播遷來臺,意外地撒種植根,至今已逾五十年。依陳芳、嚴立模《臺灣豫劇五十年圖志》,其發展約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奠基期(約1950年代):1950年元旦,由杜玉柯集合安排愛好豫劇的官兵眷屬演出《轅門斬子》,是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豫劇演出,同年,在陸軍呂心賢團長支持下,創立「黃龍豫劇隊」,七年後,由鳳山調駐馬祖的芮文正發起組織「虎賁豫劇隊」,此為後來「陸光豫劇隊」前身。另外,1951年毛蘭花受邀加入、指導并成立「空軍業余豫劇團」,又稱「大鵬豫劇隊」。而1953年張岫云組織的「中州豫劇隊」隨部隊輾轉由緬甸、越南來臺後,改編成立「飛馬豫劇隊」,成為臺灣豫劇薪火相傳的重要劇團。同時,在1958、1959年大鵬與飛馬先後招生,培養豫劇演員,這批演員成為臺灣豫劇發展的中堅。
二、整編期(約1960年代):1960年代,軍中檢討整并各劇團,大鵬首先於1965年解散,陸光也於1971年解散,唯飛馬豫劇隊因張岫云陳情而特準保留。然毛蘭花、張岫云先後離開劇團,迫使第一代豫劇科班學生立即接棒,此時國防部設置「國軍文藝金像獎」,1966年王海玲初演《花木蘭》成功,王海玲一炮而紅。此時期的演出,以競賽戲及觀摩公演為主。
三、轉形期(約1970年代):1971年陸光豫劇隊解編,飛馬豫劇隊吸收陸光成員,成為臺灣豫劇發展的唯一重鎮。這段時期的演出重心,已從勞軍及商業性公演,轉移至國軍文藝中心每年三檔的公演,及國軍文藝金像獎競賽戲。并走向了京劇化、精致化的路線,參考京劇的分場形式與唱念,排演如《紅拂》(由程派名劇改編)等新戲。同時相對於飛馬「新豫劇」的表演風格,河南同鄉會附設「豫劇改進會」也因聘請張岫云教戲開始演出一些改革劇目,如《桃花庵》、《平遼東》等戲的改編演出。
四、興盛期(約1980年代):1980年代,飛馬豫劇隊繼續國軍文藝中心定期公演,并活躍於各種藝文活動,提升了豫劇在藝文界的地位,其所代表的轉型意義,是從國軍文藝中心的傳統戲迷轉向新文藝觀眾群,逐漸蛻變為臺灣表演藝術的重要資產。此時期的表演風格,不再強調京劇化,而是向內深掘,標榜活潑、鄉土特色,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精致化的處理,如《新白馬關》、《新秦香蓮》、《新洛陽橋》等骨子老戲的修整重排及新劇目《梁祝緣》、《白蓮花》的編演等。
五、創發期(約1990年代):1990年代,飛馬先後受邀至美、德、奧、義、英等國公演,以豫劇藝術站上國際舞臺,并於1994年起與大陸豫劇演藝團體交流。1996年,飛馬豫劇隊改隸教育部,更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近年來,國光豫劇隊的演出風貌以「結合現代化與本土化,展現包容性與創新性」為發展標志,強調豫劇的本土化,深刻融入臺灣內涵。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