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直到晚近1970年代末,對岸文革結束而臺灣尚未開放探親之前,臺灣經濟已先起飛,社會興起一股古董蒐藏風,許多古董商人見到商機大好,紛紛突破兩岸尚未開放交流的法令限制,轉入大陸各地以極低廉的價格,收購真假古董與家俬民藝品等,而各式舊戲偶亦屬收購的民藝品大宗。古董商人憑其敏銳的商業嗅覺,以戲偶的視覺外貌迅速分出戲偶優劣,訂出的售價雖是漫天喊價,蒐藏者竟也可以接受,形成戲班表演用途以外更大的民俗文物蒐藏市場。
古董商人與蒐藏家們更往布袋戲演師處請益,習得行內辨別戲偶的方法,狂熱者更以器物學般的研究方法將戲偶工藝品質與審美能力結合,將其分出優劣并訂出行情,其中尤以泉州市郊北邊的花園頭村,江加走家族制作的「花園頭」最受蒐藏家親睞,價格也最高。當然,古董商都說自己賣的戲偶尊尊都是出自江加走親制的「花園頭」,在民藝品市場形成一股「江加走熱」。
花園頭工藝水準除了造形分明外,在其他制作工序上亦非常講究,已故老藝師李天祿曾言,花園頭除了雕刻工藝好之外,粉面也很經用,頭戴部分的盔帽在大動作表演時更是不易掉落,食指操控的頸子厚薄也極好拿捏,所以需要表現細膩動作的戲偶,他都盡量搜羅花園頭來表演,但也所費不貲。戲班都知道,花園頭的戲偶自清末以來向以品管著稱,制作進度緩慢非能與工業生產線相比,產量當然沒有想像中的多。戲偶價格本就高昂,一個戲班若能擁有幾尊「花園頭」戲偶更是極為寶貴了。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