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河洛歌子戲團的前身可推溯自1950年代,從事廣告業務的劉鍾元,接手經營「民本九龍歌劇團」、「民生金龍歌劇團」與「正聲天馬歌劇團」等廣播歌仔戲團;後將三團菁英組成「聯通廣播歌劇團」,參與臺灣電視公司(簡稱臺視)電視歌子戲的制作演出。1984年劉鍾元成立「河洛有限公司」,陸續在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制作《漢官怨》、《綠珠樓》等電視歌仔戲;1993年臺北教育局核準河洛有限公司成立歌仔戲團,1996年更名為「河洛歌子戲團」。1990年劇團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提出歌仔戲《曲判記》的演出申請,成為劇團首度的「現代劇場歌子戲」制作。
河洛歌子戲團以制作人為中心聚合名角,先後邀約老中青三代的優秀歌仔戲藝人擔綱演出。早期劇本多移植自中國大陸得獎劇作,如閩劇的《曲判記》、《天鵝宴》與《鳳凰蛋》等,或是由薌劇自其他劇種取材加以改編的《浮沉紗帽》、《殺豬狀元》與《秋風辭》等;1999年自俄國劇作取材原創《欽差大臣》,這些戲出大都對官場文化加以嘲諷批判,主題明確,制作嚴謹。
2000年起河洛歌子戲團自臺灣歷史與文學中取材創作,首部推出由李喬小說改編的《臺灣,我的母親》,描述先民渡海來臺的奮斗史;2001年的作品《彼岸花》,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作《羅蜜歐與茱麗葉》,將時空背景轉移到臺灣早期的「漳泉械斗」;2004年推出描述鄭經經營臺灣的《東寧王國》;2005年《竹塹林占梅:潛園故事》由臺灣詩人林占梅透視清朝「以臺制臺」的政治策略;2008年《風起云涌鄭成功》敘述鄭成功在親情、愛情與家國間的心路歷程。2002年與中視合作,於每周六下午推出「河洛大舞臺」單元劇,在攝影棚內搭設「仿舞臺」的劇場景觀,錄制《三戲正德皇帝》、《漢宮怨》,及改編自《哈姆雷特》的《王子復仇記》等戲出,展現傳統歌仔戲的身段與唱念,延續了電視歌子戲的歷史。劇團并發刊《大舞臺》,對歌仔戲的文史知識、劇目制作與演出動態進行報導。
中文關鍵字:精致歌仔戲 , 本土素材 , 劉鍾元 , 現代劇場歌仔戲 , 官場文化
英文關鍵字Taiwanese Opera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