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榮
分類: 名字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布 : 10-23
閱讀 :497
航空專家王德榮 王德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無錫人。幼時入無錫省立第三師范附小讀書。民國12年(1923年),因學習成績優異,被保送入江蘇省立第三師范。民國17年畢業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民國21年大學畢業后任北平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民國 24年8月考取由庚子賠款基金委員會提供經費的第三屆留英生,進倫敦英國皇家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民國2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時值抗日戰爭時期,他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返國,至西南聯合大學任航空工程系教授。民國29年任航空系主任。民國35年6月,返回北平清華大學任航空系教授。民國37年夏赴美國斯坦福大學進修。去美前后,曾有人幾次邀他去臺灣航空研究所工作,他均予拒絕。北平解放前 3個月,他回到清華大學。
1949年初,北平解放,王德榮仍任教于清華大學。當時學校的航空館很小,為了改善教學和實驗的條件,他求援到幾架解放軍繳獲的舊飛機;以后又建起了風洞館,并招聘流散的人才到清華航空系擔任教學工作。1952年,他參加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工作,并擔任飛機系主任。 1956年參加國務院關于發展科學技術十二年規劃綱要的起草工作,提出許多設想。同時,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用矩陣方法對三角形機翼進行應力分析的研究。1958年,和其他教研人員一起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熱應力實驗室。1959年,倡議設立飛行器強度專業。在他的領導和主持下,設計了多種型號的飛行器。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過程中,他幫助解決了其中某一重要技術問題。在擔任航空技術委員會結構強度專業組副組長時,他積極參與中國航空工業中飛行器強度研究事業的建設。由于工作上的成就與貢獻,他曾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61年12月,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下放勞動。1971年底返回學校。他組織教師開展對國外剛剛興起的計算力學(固體力學中的一個新的分支)及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有限元素法進行研究。同時受航空工業部的委托,擔任渦噴6型噴氣發動機軸應力分析組組長,研究解決發動機渦輪軸的斷裂問題。經1年的努力,終于分析出斷裂原因,獲得科學數據,并采取技術措施,使生產趨于正常。此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此后,他又指導航天部三院的技術人員用有限元素法分析含夾層板構造的復雜整體結構。此項成果獲航天工業部科技獎。 1975年開始,他從事斷裂學的研究,主持編寫了《斷裂力學》教材和《應力強度因子手冊》。該手冊獲航空工業部科技二等獎。接著又投入 “平面斷裂力學問題彈塑性應力場分析”的課題研究,同時指導博士生從事“復合型斷裂準則”的研究。他的教學以概念清楚、內容精練、表達深入淺出而聞名于全校。他編寫的《飛行器結構力學》、《板殼與穩定性》、《斷裂力學》、《彈性力學》等教材,以及翻譯的《材料力學》、《飛機結構分析與設計》、《薄壁構造結構力學概論》、《飛機構造強度計算》、《薄壁結構力學》等書,曾被航空院校作為教科書或重要的教學參考書。他是中國力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力學會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理事、《航空學報》第一任主編、教育部力學教材編審委員會結構力學編審小組組長、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特邀委員、北京航空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協委員。1982 年12月2日病逝于北京,終年74歲。
下一篇:王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王昆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