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
分類: 名字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6-11
閱讀 :437
目錄
QQ群歷史來源遷涉分布春秋戰(zhàn)國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xiàn)今世堂號、郡望堂號郡望名人歷史名人現(xiàn)代名人
QQ群 暫時未有QQ群,如果你已建立了邵姓家族的QQ群,請點擊右邊編輯按鈕編輯此段并貢獻(xiàn)出你的QQ群號。
歷史 邵姓是內(nèi)地的第八十三大姓,是臺灣的第一百大姓。遠(yuǎn)祖來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寫成召姓。據(jù)史書上記載,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滅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國由他的宗子代辦。他在周朝初年與周公一同是手握大權(quán)的權(quán)臣,當(dāng)時因功別封于召(今陜西岐山東北),爵位是公爵,子孫世襲召公之職。歷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厲王朝廷中都擔(dān)當(dāng)要職。召公虎在周厲王時還有出名的勸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東周時段,周王室敗落,秦國衰亡,召國遂被霸占。子孫為紀(jì)念祖國,就以“召”或“邵”為姓 。因此,邵,召本來是一姓,都來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孫當(dāng)時在汝南,安陽,博陵等地成長,世稱汝南望,安陽望,博陵望。姓源載:邵公□受封于燕之后。氏族博考: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又姓譜云:文王之子季載之后。
來源次要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據(jù)《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tǒng)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當(dāng)時還被封于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本人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同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構(gòu)成也有他的功績。他的子孫襲召公不斷是周朝的執(zhí)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后,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移地在今陜西省境內(nèi)。當(dāng)時,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jù)《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后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實在同出一姓,只是寫法差別罷了。至于召姓改邵姓的緣由,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工夫說法不一。占相關(guān)學(xué)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時,又占相關(guān)材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未幾見了。據(jù)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后有邵姓,屬于以居邑地名為氏。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段楚國邵陵,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邵陵,古稱召(音“shào)陵,是春秋時段楚國的一個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區(qū)。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jì)》中記載:“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至召陵。”實在,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傳》中早就被稱作為“召陵”。戰(zhàn)國時段,魏國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同一全國后,改召陵為縣,屬陳郡。漢朝時段,召陵縣改屬于汝南郡。三國時段屬曹魏,仍沿漢制。到了兩晉時段,召陵屬潁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稱號為姓氏者,稱召氏,后在晉朝時段因避晉諱,召陵改稱為邵陵,召氏亦改稱邵氏。出自他族改姓或許漢化。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云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多數(shù)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漫衍,多是古代從中國際地遷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