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咱們就開始學習《先秦諸子選讀》。那么什么叫先秦諸子呢?在這里所說的先秦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們的著作。
春秋時期,教育開始普及,這時候產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叫新士人。他們能文能武,博學多才,多給大夫做家臣。這個階層還包括大批受過教育最終拋進平民階層的沒落奴隸主貴族。新士人有獨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書立說或者發表言論,成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他們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文化財富。
先秦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陰陽等,在本課程中,我們將主要學習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簡介。
儒家是由孔子開創。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思想。儒家傳統經典即六經或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造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張中庸之道,反對\'過\'與\'不及\'。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創立的學派,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之學并稱為顯學。墨子,相傳為戰國時期宋國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產的手工業者階層的思想家。他主張\'非攻\'(反對掠奪性戰爭)\'兼愛\'(既愛自己和祖國,也愛別人和別國)。
道家是由老子所創立的學派。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終極存在,是一種有規律性的東西。莊子(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韓非,戰國末期唯物主義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法治,反對儒家的禮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視。他的法治主張,符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企圖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要求,從歷史發展來看,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他主張的極權-、高壓政策(如殘酷的刑罰)等等,主要是針對勞動人民的,這又是違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諸多經典,如《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都是我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從文體上看,它們都基本上屬于議-。以它們所代表的文章,對于后人來說,可以說是具有無窮的魅力。這些著作流派眾多,而且其中充滿了卓越的智慧。這一時期就流派風格之多、哲思之深、影響這遠、原創作之強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絕后的。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
關于《論語》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資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前后兩章之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聯。
關于書名的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lún:編纂。
語錄體的特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主要體式有四種:(1)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2)答問體,即先指出問者及所問問題,然后記錄孔子的回答;(3)對話體,記錄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間的對話經過情形;(4)一邊記敘事情的經過,一邊記錄孔子的言論。
一、請同學們先閱讀該單元前面的概說,以及《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前面的說明。在同學們閱讀正文之前,首先應該通過自己動手,來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請同學閱讀正文,參考注釋,掌握如下字詞。
三、能夠結合注釋會翻譯每一節的內容。
四、思考問題。
五、問題探索。
課標導航: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了解《論語》反映的主要思想。過程與方法:誦讀課文,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晨讀時間
1.妙語連篇《論語》名句精選。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中。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流行在線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多少? /我們應該做什么? /這一生才不會浪費掉。/ 我們到底重不重要, /我們是不是很渺小,/ 深藏心中的那一套, /人家會不會覺得很可笑?;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不要老是坐在那邊看天空,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動,/ 還有誰可以幫助你成功。;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不要讓自卑左右你向前沖,/ 每個人的貢獻都不同,/;也許你就是最好的那種。;——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
3.經典素材
4.嶄新視角
孔子和關公有標準像了,西門慶還會遠嗎?
“孔子標準像”在爭議聲中推出不到一個月,又有媒體爆出消息稱,山西運城要為“武圣”關羽制作標準像。有位網友問:如果運城要制作“全球統一”的關羽標準像,那么杭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統一”的濟公標準像,蘇州是否要推出“全球統一”的唐伯虎標準像呢?
當孔子標準像被中國孔子基金會隆重推出的時候,善良的人們僅僅被告知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他的博大儒雅,利于孔子文化的對外傳播。而過了幾天之后,人們才知道使用這個所謂的孔子標準像是要付費的,于是乎眾人嘩然,譴責之聲四起。 在推出孔子標準像的時候,中國孔子基金會的某負責人曾經說:“我們的孔子是最標準的”。嘿嘿!恕筆者不敬,你憑什么說你的孔子是最標準的呢?誰見過孔夫子?他老人家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之類的東西,如果現代人想挾標準之像以收費于天下,豈不是一種“壟斷”行為?某些部門希望謀求孔子產業化,到底是 “傳播文化”,還是“商業炒作”?到底是“肖像壟斷”,還是“資源獨占”?如此的行為是否算是一種文化專制和文化-呢?
思考鏈接:現在,國人似乎特別熱衷于去挖掘名人的有關事情:考證名人的籍貫,復原名人的肖像。從表面上看是對古典文化的重視,但對名人的學說卻沒有人去顧及。從這些事情出發,我們可以聯系“如何對待古典文化”“內容與形式”等話題寫作。
積累整合
1.資料卡
類別:文學常識、編號: 1-0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論語是“語錄”之意。漢朝以前,《論語》有過《魯論》、《齊論》、《古論》等不同名稱的版本,但除了個別篇目不同外,各種版本內容大體一致。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哲學、經濟、-、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2.通假字
長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是魯孔丘與?{與通歟} 而誰以易之{而通爾}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蕓{蕓通耘} 使子路反見之{反通返}3.一詞多義
過:①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經過]、②無乃爾是過與?[責備]、③過猶不及[超過]、④是誰之過與[過錯、過失] 殆:①今之從政者殆而[危險]、②農者殆則土地荒[懶惰]、③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近于] 與:①孔子下,欲與之言[和]、②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改革、變革]、③是魯孔丘之徒也[語氣詞“歟 ] 是: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樣]、②是知津矣[這個人]、③是魯孔丘之徒也[動詞“是”]4.古今異義
丈人:今義為岳父,古義為老年男子的尊稱。 明日:今義為明天,古義為第二天。 從而:今義為表順承的連詞,古義為兩個詞,從是跟從,而是連詞。5.詞類活用
耰而不輟(名詞活用做動詞) 孔子下(名詞活用做動詞) 子路從而后(名詞活用做動詞) 見其二子焉(動詞的使動用法) 欲潔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6.重點句式
君子之至于斯也(定語后置) 而誰以易之(賓語前置)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賓語前置) 奚自(賓語前置)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與其…豈若…”是固定結構)文本探究
1.整體感知
文章通過幾則對話,主要表現了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在文中,孔子出現的時候并不多,孔子的話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卻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思路點撥:認真閱讀,弄清每一則故事寫到了什么人,什么語言,什么思想,然后看孔子分別有什么反映,然后歸納文章的寫作手法。
探究:文章為了表現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兩種表現手法:
竿乃妙。”我國古人把這種方法稱為"反面敷粉"。如第一則內容沒有記述孔子所告之言和儀封人的問對之言,直接寫他在見孔子之后,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號令天下,可見他對孔子的佩服之至以及孔子在當時社會中的影響之深了。第二三四則中,長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輿對孔子行為的奚落,從側面反映了孔子那種勇于承擔社會大任而義無反顧地精神。最后一則從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2.微觀揣摩
論語中的語言非常簡練,但包含了深刻的含義,體現了說話者的思想與看法。請從文中找出幾句話來細細品味。思路點撥:言為心聲,既要看到語言的表面意義,又要結合人物的思想觀點,-其深層次的含義。
探究:
子路沒有從長沮那兒得到回答,只得轉而向桀溺打聽,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不但沒有回答子路的問題,反而講了一大堆道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天下到處都是洪水橫流一般的混亂情形,你跟誰來改變它呢?另一層意思是說,你子路與其追隨孔子這種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追隨我桀溺一樣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隱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這樣避世隱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徹底,像孔子那樣的人根本不在話下。子路要問路,是實實在在的路,而桀溺卻就人生之路大做文章,其實他是借此表達對孔子的嘲諷。
子路聽了長沮、桀溺的話后,就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后說了這番話。孔子的話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說,人不可以與鳥獸同群,自己只會跟世間眾生在一起;另一個意思是說,自己之所以要改變這個世界,是因為天下沒有德政,——假如天下-清明,我就不會投身到變革天下的活動中去了。前一個意思是要告訴桀溺那樣的避世之士:自己只會生活在世間眾生之中。其中蘊含著孔子對世間眾生的深刻關懷。后面一個意思是要告訴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亂自己越不會選擇避世,因為自己有改變這種混亂局面的責任。由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考慮的是天下眾生。
3.發現創新
有人說,孔子生活的時代已經決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實現,孔子“知其不可為而之”,最終他只能是一個孤獨者,一個理想-。你是怎么認識的?思路點撥:一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思想,二要注意結合時代特征進行分析。
探究:
孔子生于兩千五百多年前,處于一個“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的時代。面對皇室的衰落,諸侯的割據混戰,人民遭受巨大的創傷和痛苦,這位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樣才能挽大廈與將傾,救百姓與水火呢?孔子對當時的社會形態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濟世愛民為己任,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一整套儒學理論體系,力圖通過“忠君尊王”,實現“圣君、賢臣、良民”,和諧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就當時而言,孔子站在了中華-的前面,因為如果他的一整套理論能夠謹行不已的話,中國無疑將結束戰亂,實現治世,人民將從此永享太平。但當時的形勢是:人人擁兵自立,或者就是垂簾聽政,成為一國-的真正把持者。各個國家為了百姓和土地,殺伐擾攘戰火不熄。失去了-便失去了繼續生存是權力。從這個角度上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吹落不堪。因為在一個只相信-的時代里,吶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雖然它有時還可以一些零碎的呼應。然而這種呼應相對于戰馬的長鳴聲、金戈的相交聲、統治者勝利后那猙獰的笑聲,太過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發出了“知其不可為而之”的浩嘆,我們還是將其列為“理想-”。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在“理想-”前面加上“偉大”二字。“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在“斯文”與客觀環境出現巨大矛盾之際,在-、經濟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焦點的時代,仍然堅信理想能夠實現。思維碰撞
“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中國文化才會有未來。”-大學張頤武教授日前在探討如何“販賣”中國文化時,語出驚人,引起了軒然-,到底誰才能代表中國文化呢?
觀點一:推崇章子怡為中國文化代言人。
理由一 美女做形象代言,天經地義。章子怡已經連續兩年入選“全球最美麗的50人”之一,可見她的美已經是中西通殺。
理由二 西方人最關注的中國人 舍她其誰?--訪美,章子怡受邀參加美國白宮組織的歡迎儀式,受到了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而最近,她又名列十大好萊塢新勢力人物。
理由三 章子怡是中國的青年領袖,名至實歸。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的“中國十大青年領袖”中,章子怡就名列其中。這次評選青年領袖的標準為:年齡在35歲左右,在各自的行業上能代表中國形象,向世界輸出中國的聲音。可見,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章子怡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理由四:孔子的學說不會過時,孔子的精神不會過時,但是新時代新篇章,代言人也要能代表中國的的時代特征。
觀點一:孔子更適合做中國文化代言人
理由一:孔子用不過時
孔子所創造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孔子這一形象本身就是中國文化。孔子只有一個,章子怡卻可以有千萬個。孔子可以流傳幾千年,章子怡能嗎?
理由二: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影響根深蒂固
中國,自古以來推崇儒家文化,推廣儒家之經典,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從漢武帝尊儒,唐太宗用儒。儒家思想對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試問,孔子不能代言中國文化,還有誰能?
理由三:從社會的長遠來看,孔子的影響要遠遠高于張子怡,更能代表中國,因為-的才是世界的,而章只不過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一個結合點而已。
第三方觀點:
A: 都不能
中國,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的積累,不是任何一個人所能夠代表的,每一個時代產生的人物,都是時代發展所造就出來的,反過來這個人物又是時代的標志。孔子,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折時期的一個人物,他的出現是實事所造就,他的言論從社會的基本上升到理論層次,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學而識習之,正是有這個才有了當代的章子怡。章子怡,也只是社會轉型期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B:都能:
章子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世人是有目共睹的,孔子的影響力也是我們能看到的。我以為,在中國文化的傳播方面,章子怡和孔子都是同樣重要。他們都能代表中國文化。一個代表中國數千年來悠久的傳統文化,至今任然閃耀著巨大的魅力,越是-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個代表的是現代的中國,走向-走向世界的中國,代表著中國現在流行文化的發展,也代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學習水平反饋
1.文學常識填空:(1)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春秋后期偉大的 、 , 的創始人, 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2)《論語》是一部 體的 著作,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記載了幾位弟子的話。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論語是“ ”之意。
答案:(1)丘,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魯(2)語錄,散文,語錄
2.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儀封人請見(2)二三子何患于喪乎(3)使子路問津焉。(4)滔滔者天下皆是也(5)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7)植其杖而蕓(8)殺雞為黍而食之
答案:(1)引見(2)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3)渡口(4)這樣(5)改變(6)匡正,挽回(7)除草(8)拿東西給人吃。
3.翻譯下列句子:(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答案: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2)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答案: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3)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答案: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系。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
閱讀鑒賞
長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弱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②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①長沮,桀溺,都是當時的隱士。耦(ǒu),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個人在一起耕地。②以,與。③耰(yōu),播種以后,用土蓋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
7.下列說-確的兩項是( )與( )。解析:B、C
8.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解析:A
孔子過之 使子路問津焉9.對文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C
10.全文體現了孔子什么樣的-態度?解析: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
【譯文】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么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里的農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下一篇:水光接天的意思 水光接天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