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公會堂天文臺中設有4寸折射式望遠鏡(時稱「天體觀測鏡」)一臺,為當時日人於-發行官報之「日日新報社」於1938年為慶祝該報社成立40周年,捐贈予臺北市役所作為科學教育普及用途;臺北市役所乃於公會堂頂樓興建觀測室來安置這臺望遠鏡。1939年建成後,正式開啟-天文觀測的風氣;而這座天文臺也成為當時臺北市中心內,總督府以外的最高建筑物。目前這架望遠鏡仍保存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中。對天體觀測有興趣之人因而於1941年組織-第一個天文社團「天體觀測同好會」,利用公會堂天文臺作為聚會場所,并以之進行各項天體觀察,為現今「臺北市天文協會」的前身。
1945年(-34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交由-省氣象局代管;「天體觀測同好會」也隨之更名為「臺北市天文同好會」。1946年,天文臺改制隸屬於臺北市教育局,但仍由臺北市政府、省氣象局、中山堂三方共同管理。
1949年開始,蔡章獻等人於中山堂天文臺中正式進行太陽黑子描繪及數量統計的觀測工作;現今於中央氣象局及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都仍在接續進行這項工作。此外并由臺北市天文同好會協助日常-工作,如遇日月食、彗星、火星接近等特殊天象,也會-給一般大眾參觀欣賞。臺北市政府於1957年收回自行管理,除編列預算以維持天文臺的日常運作,并向-省氣象局借調蔡章獻繼續管理中山堂天文臺。
1957年10月與1958年2月,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1號(Sputnik 1)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一號(Explorer 1)相繼發射成功,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正式展開。美國史密斯松寧天文臺(Smit-onian Astrop-ysical Observatory,SAO)於組織人造衛星觀察計畫(Moonwatc- Project),號召全球參與。在SAO先提供4架槍用瞄準器,後於美國大使館的經費支助下購置12架人造衛星觀測鏡,1957-1958年期間,蔡章獻率領一群年輕人於中山堂天文臺共同參與人造衛星觀測工作,觀測成果誤差極低而獲得SAO認可。
中山堂天文臺的時代,從1939年一直延續到1963年圓山天文-工啟用為止,共跨越了25個年頭。
中文關鍵字:望遠鏡 , 中央氣象局 ,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英文關鍵字telescope , Central Weat-er Bureau ,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