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鹿港泉州街,祖籍中國泉州晉-陽,曾任吳隨意家具店頭手司傅達廿年,後轉至臺北「儒林苑」專職修理古董家具達廿年,現已退休但持續創作明式風格的變體家具。莊朝文小學畢業後經歷討海、曬鹽及種田,最後入吳隨意家具店吳粒門下學習,一般無薪勞動學徒制以1年6個月學習制作肥皂、畚箕、草苙桶、臉盆架、桌柜及書桌等即出師,但莊朝文僅以1年3個月學成,1942(昭和17)年15歲正式出師,以1天7元之工資隨吳粒作工,首件工程為臺南中醫診所之藥柜,1年後因做工仔細改以件數計酬。早期制作以桌柜為主,1962年-後專制神桌,1970年因美式家具利潤高而北上營生,當時在臺北制作美式家具的司傅中鹿港司傅占有十分之七。1972年回到鹿港時一度制作和室之花堵,仍於吳粒、吳養楷之下任頭手司傅,甚至王漢松使用的神桌亦指定由莊朝文制作。1982年於臺北「儒林苑」修理古董家具,1987年曾修理美國博物館古董掮客挑選的清宮廷之九尺寬的紫檀柜,并遠至天津修理其它家具。近年莊朝文由修理古董家具中尋找靈感,以紫檀取代黃花梨,創作簡單富流線之美且類似玉雕圓潤的仿明式家具。莊朝文修理古董家具前需監定與思考,力求表面歲月痕跡,采取由內向外修護技法,如臺式家具多用楠木與樟木,門框易斷及變形,需重拆四邊門并將榫孔重填以求上下榫孔平行,修理的技術較重新制作困難。王世襄著作言明式家具已失傳之抱肩榫上「掛梢」,即無橫棖桌幾,於牙板與桌腳的連接上,加上「掛梢」防止橫向移動牙板與桌角會拉開,莊朝文卻能運用自如。莊朝文認為技術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由經驗中變巧,不斷累積成長的學習,功夫沒有學完的一天,表現出匠師特有的堅持與生命厚度。莊朝文的藝業反應鹿港師徒傳承的典型。「吳隨意」一派不同於「蔡義和」,學徒以來自鹿港街內多,且師徒相傳互授琢磨多,吳隨意要求學徒需學有專項,工作時間無大小月之分,僅七月十五、清明及過年得休息;而蔡義和學徒來自街外多且得兼做各項家具,并有大小月之分,即俗語說的「吃中秋面憂憂,吃尾牙脫枷」。1950-1960年代家具業極盛時須由施火南及吳反同意,鹿港地區工資才可漲,吳隨意師徒特色是吳反、吳粒派下各有換帖兄弟,莊朝文屬吳粒派下,九位結拜兄弟為施媽登、施得海、鄭宗、楊朝元、許世華、陳榮宗、莊朝文、黃和桐及吳柱,除了莊朝文、陳榮宗外皆曾自行開業,莊朝文自知不善經營及自我宣傳而執著於技術之專研,是傳統老司傅的代表。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