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水墨、膠彩畫家,但以寺廟彩畫藝師為人所熟知。原名聯科(圗1),人稱「科司」,字進盈,早年字邨原,春源為號,後以號行,并為畫室之名。-1年(光緒17年)出生於臺南打石街(大約在今臺南市公園路和民權路一帶),自幼對畫事即表現出其天賦和興趣,14歲自公學校退學之後,自學書畫與漢文,常觀察唐山師父工作,敏學強記,描摹下來。1909年,年僅19歲的春源,在府城忠義路三官廟旁,開設「春源畫室」,為人裱畫、作畫。此時正值-殖民初期,殖民政府先是整治衛生、調查各地方風土民情,接著進行現代化,對臺人采取懷柔政策,因此在1910年代至1930年代初期,-民間藝術發展相當活躍,許多經典廟宇也創建於此一時期。春源首件廟畫約莫於1910年,畫室對面的五帝廟重修,邀請春源施作壁畫,這是春源從事廟畫之始,也開啟潘氏家族在民間繪畫的重要地位。
除了攻書畫之外,春源亦好寫詩吟詠。1914年加入府城的漢詩社團「-社」以及演奏純正雅音的「以和社」,閑暇時常在畫室吟哦敲詩,因之,春源詩、書、畫皆有造詣,別於一般民間畫匠。
1924年以後,春源二度前往-廣州、泉州游學習藝。當1927至1936年-殖民政府為-舉辦十屆的-美術展覽之際,春源於第二屆(1928年)以〔牧場所見〕入選,之後連續六屆入選,其間在1931年長子麗水以膠彩畫〔畫具〕一件,同時入選,傳為美談。有別於廟畫的教忠教孝,春源的入選之作多以鄉土情懷入題,如:1933年的〔山村曉色〕(圗2),恬淡人家隱匿在寧靜的樹林小丘之間。在媒材與風格上,前四屆以膠彩作畫,精密纖柔;後二屆則以水墨作畫,寫意自在。
1928年的第二屆「臺展」之後,臺南、嘉義兩地藝術家合組春萌畫會,藉由聚會、展覽激發作畫動力,直到1932年因理念不和而分裂。畫會分裂後,臺南以潘春源為首,主張維持水墨創作;嘉義則以林玉山為首,以膠彩畫為走向。這段參加官展、組織畫會的經歷,使春源的歷史定位為畫家而不只是民間畫師。
1934年,長子麗水正式出師,并接替春源的工作,1938年之後,-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傳統信仰,也連帶影響民間藝術發展,自此,春源的廟畫作品漸少。
1945年之後,戰亂剛歇,春源曾避居安平,創作量少,1947年為臺南市三官堂及五帝廟(圗3)完成壁畫數幅,1952年臺南縣善化慶安宮壁畫,1958年左右繪於關廟山西宮、六甲媽祖廟的門神,是目前得見之少數廟畫作品。
1950年之後,春源創作相當多水墨山水畫,受聘臺南市美術展覽會國畫部評審委員,亦擔任臺南市國畫研究會顧問。1960年之後,雖因身體狀況不適而未再從事廟畫,但依然創作紙本水墨,直到1972年逝世為止。
參考資料
下一篇:潘岳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建筑物設計分工包括哪三部分?并簡述其內容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