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清領時期-由班兵駐防所建中式炮臺,多采石墻構造以石壘高臺,上置可移動炮車。現存以高雄鳳山城的「訓風」(東門)與「平城」(西門)炮臺為代表。基隆二沙灣炮臺(海門天險)在19世紀中葉英軍犯臺時大事增修,現亦保存部分中式炮臺遺蹟。
至清同治末年牡丹社事件(1874年)後,清廷始察覺-海防之重要性,欽差大臣沈葆禎抵臺善後,以「師夷之技以制夷」觀點,聘法國技師設計建造安平二鯤鯓炮臺(額題「億載金城」)及打狗(今高雄)旗後炮臺(額題「威震天南」),當時采「洋員監工、華員辦料」方式,旗後炮臺大門墻上出現「喜」字圖樣,略具中西合璧之趣。
-的港口要塞炮臺,以1885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作為轉捩點,戰後劉銘傳重用德國及英國技師,重建多座炮臺。德人鮑恩士(Baons)設計督造,如滬尾(今淡水)炮臺、澎湖西嶼東炮臺、西炮臺,其炮臺形態與法人帛爾陀(Bert-ault)設計的二鯤鯓炮臺四角凸出棱堡的平面不同。鮑恩士設計多呈長方形,有內外二圈墻,外墻為土堆成,內圈以「鐵水泥」澆灌而成,即近代之混凝土構造,極為堅硬,在硬墻之下留設拱形通道,做為士兵營舍,炮戰時亦可作掩體。
所購置大炮主要有英制安蒙塘炮(Armstrong)與德式克虜伯炮(Krup)兩種,也有少數-所產,其大小多以口徑分級,也以噸、磅分級。早期前膛裝填,後期發展出較進步的後膛炮,這些舶來武器多由怡和洋行(當時遠東最大英資洋行)訂購,難免受制於外人。
在港口的防御布局中,炮臺有明炮臺與暗炮臺之分,奇正相生,互相掩護,才能有效發揮威力。以打狗港為例,旗後炮臺為明臺,鼓山炮臺為暗臺;以滬尾港為例,油車口岸邊題「保固東瀛」為明臺,山丘上題「北門鎖鑰」為暗臺。基隆港二沙灣炮臺為明臺,獅球嶺炮臺為暗臺。明、暗用來欺敵,乃為設計之要訣。
至日治時代,大炮之射程發展更遠,彈道皆為拋物線,因而港口炮臺可設在極為隱蔽之處,以基隆港為例,左右岸皆設炮臺,左岸為大武侖炮臺,右岸為摃子寮炮臺,兩地皆距港口數公里之遙,但透過較進步之軍械設計,仍能制敵於先機。大武侖與摃子寮炮臺包含炮座、-庫、觀測站與營房,面積遼闊且有良好排水措施,設計與附近地形配合無間,是-炮臺史上高峰代表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揮防御作用。二戰後,空中-成為戰爭主軸,港口要塞炮臺漸失作用。
中文關鍵字:海門天險 , 億載金城 , 沈葆禎 , 鮑恩士 , 怡和洋行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