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名「蕭那英」,為平埔族霄里社族譜所載的開基祖,在1738到1768(乾隆3~33)年擔任霄里社通事。霄里社域包括番仔寮臺地和龍潭臺地,大致是由桃園臺地的南端迤邐至龍潭臺地,呈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區域,也就是桃園臺地與中壢臺地之間的崖腳。此區曾被稱為北部最貧困的地方,開發較晚,直到清雍正年間還是荒煙蔓草,乾隆年間漢墾勢力才開始進入。為了解決缺水的問題,霄里社頻頻與-合作開發水利,1741(乾隆6)年,知母六與漢墾戶薛啟隆共同開鑿霄里大圳,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番子寮、三塊厝、南興莊、棋盤厝、八塊厝及山腳莊,共六莊田甲。水額十分勻攤,番佃六、漢佃四,內有埤塘大小四口。1748(乾隆13)年知母六筑靈潭埤(今桃園縣龍潭鄉南天宮前的龍潭),水利興修使霄里社域的拓墾大有進展,卻也面臨土地流入-手中的命運,於是知母六之孫蕭東盛將祖業讓給兄弟繼承,自己前往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是為龍潭十股寮蕭家。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