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鹿港的打石司傅,專事寺廟石雕,為名鑿花司李松林的異姓堂弟。施天福13歲(1923,大正12年)與堂兄施坤學習雕刻墓碑,16歲出師。約於18歲時,結識一位在打貓(今嘉義民雄)大士爺殿制作龍柱的唐山司傅,該司傅邀其擔任助手,遂開始學習雕刻龍柱。幾年後,接受臺南打石街(今民生路、湯德章公園一帶)一家石材店之延聘,移居臺南,以制作墓園石雕為業。27歲結婚,定居於臺南公園國小附近。40歲(1950)受李梅樹教授之邀,至臺北三峽祖師廟擔任石雕總工頭職位,舉家遷居三峽,直至1980年逝世。此期間每年均投入數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在祖師廟的石雕工作,偶與其子施弘毅一起承攬中南部之寺廟石雕工程。19-年,臺北西區扶輪社對其雕刻藝術之貢獻深感欽佩,特頒獎予以鼓勵。施天福的作品以臺北三峽祖師廟(1950-1980)為主,其它的寺廟石雕作品則是與子攜手合作。如:麻豆五王廟、佳里金唐殿(1958)、西港慶安宮(1960)、臺南保安宮(1961)、竹北天后宮(1961)、臺南天壇(1962)、左營城隍廟(1963)、臺南西羅殿(1965)、臺南秋茂園孔子立體雕像(1965)、塭子內永昌宮(1967)、臺南建安宮(1968)及內門紫竹寺(1971)等。由於以寺廟石雕作品居多,故其題材內容多取自隋唐演義、三國志、封神演義及列國志等;其中,龍柱則強調靈活生動、英武莊嚴。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