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千千巖於1925年(大正14年)來臺任教於臺北工業學校(今臺北科技大學),1932年(昭和7年)開始擔任-山岳會干事,曾在此書後記中提到,1934(昭和9年)年從大武山縱走霧頭山時,看到山腰上美麗的排灣族蕃社及住家,閃著濃紫色天光的石板屋頂、以黑紅白原色彩繪雕刻的檐梁及門扉、柔和圓臉的高砂族青年及女孩們,令他畢生難忘,成為研究原住民建筑的動機。
由於-總督府推動理蕃事業,使原住民傳統建筑快速消失,千千巖向-學術振興會(簡稱「學振」)提出高砂族住家的研究計畫,1936年開始獲得補助,當時通過審查者以大學學者為主,千千巖以工業學校教員身分獲得補助是特例,可見千千巖的研究熱忱及此研究之重要性。
千千巖結合登山興趣及研究進行原住民建筑之調查,研究成果首先發表於1937年6月《-建筑會志》,1938年6月、1941年6月、1942年1月陸續發表第2至第5報,1943年與丸善株式會社簽約出版,因戰爭及千千巖留任-兩年而延期,1947年千千巖返日後仍多次回臺補充調查資料,至1960年此書始出版。
千千巖研究原住民建筑,不僅調查建筑物,更關心建筑做為生活容器時,如何被使用,如泰雅族的爐不像-的灶,除煮飯之外,爐放在床和床之間有取暖作用,這也表現出居住在溫度較低山區的原住民,適應環境的智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因誤解原住民生活文化低劣,試圖以-觀點改造原住民,導致原住民建筑急遽消失,此書成為-高山原住民建筑最後也最完整的記錄。屏東縣山地文化園區、南投縣九族文化村與臺東縣阿美族民俗中心的興建,多以千千巖的調查記錄為藍本。
中文關鍵字:千千巖助太郎 , -建筑會志 , 泰雅族 , 原住民建筑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