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金合川圳,位於拳山堡。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業戶郭錫瑠出資開鑿。本圳最初自青潭口鑿陂圳,引水灌溉,但由於當地地勢險惡而且番人兇猛,所以水圳屢屢遭受破壞。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再次大規模開鑿,但仍未成功。當時大坪林五莊「金合興」的墾首蕭妙興便率領業主與郭錫瑠商量,同意除將讓水圳經過大坪林的地界之外,并同意在獅山邊大潭(今碧潭)設立引水處,作為圳頭。隔年,郭錫瑠便自大坪林筑陂鑿石穿山,引新店溪的水源建木梘,水圳越過景美溪至景尾(即今景美)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一條由小木梘接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地并與霧里薛圳為界;一條由大灣莊到周厝侖等農田,最後到下陂頭小港仔溝;一條由大加臘堡東邊的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木梘到車罾、五分埔、中侖前後、上塔塔攸等田地,最後由劍潭對岸的犁頭標注入北港大溪(即今基隆河)。此圳約在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完工,當時灌溉一千兩百多甲的農田。佃人感念他的功勞,將此圳(大坪林清潭大圳)稱為瑠公圳。-治臺後在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將瑠公圳認定為公共埤圳;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合并霧里薛圳及上埤,開始修改工程,用鋼筋混泥土興建景美水橋,兼作公路使用,為-第一座鋼筋混泥土橋。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至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又合并余八埤,修改支線,將原來的埤改為田地;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修理圳頭及護岸,圳頭一帶的新店溪即為今日的碧潭。在水利組合令頒布之後,瑠公圳公共埤圳組合改為瑠公水利組合。戰後,在-三十五年改組為瑠公農田水利協會。
參考資料
《重修-省通志》,卷九人物志,(-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393.。《-歷史人物小傳》,(國家圖書館,2001),頁202。陳培桂,《淡水廳志》,-省文獻會,1977。《-省通志》,卷四,經濟水利篇,-省文獻會,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