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花蓮縣玉里鎮。其地名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阿美族語的譯音,意義是「灰塵的世界」,因秀姑巒溪縱貫境內,若久旱不雨則溪水乾涸,風吹沙土,灰塵蔽日。二說是出自「派派可」之譯音,阿美族稱蕨為派派可,本地以產蕨得名。三說為當地的秀姑巒溪中有一-,白如璞石,因在溪水中隱露無常,象徵著世運的隆替,所以被當地居民視為瑰寶。又因1877年總兵吳光亮統帥大軍橫越八通關古道,在當地屯兵,官兵在此建立閣樓街道,故稱之為「璞玉閣」或「璞石閣」。日治時期,隨著東部鐵路於1917年開通,人口陸續東移,當地成為東-的三大聚落之一。為簡化地名,即因璞是未磨之玉,遂改稱為「玉里」。值得一提的是,這塊位於溪中的「璞石」,後遭砂石業者盜采,經警方追回三塊,目前陳列在玉里鎮公所、圓環旁、協天宮左側。
參考資料
〔★伊能嘉矩,《大-地名辭書續篇?-之部》,1909〕〔→吳光亮、八通關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