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臺南縣七股鄉鹽埕村臺區在日明治37年(1904)的-堡圖中尚為荒蕪的鹼灘,沒有標明土地利用,屬於蕭壠堡下山仔藔莊;日大正15年(1926)的-地形圖中,也尚未有任何聚落出現。直至日昭和10年(1935)-國內需鹽殷切,乃由-制鹽株式會社於該地投資興建集中式的鹽田約300公頃。日昭和13年(1938)完工,稱為七股臺鹽區;臺區即為當時相當典型的官建鹽村。日昭和10~13年(1925~1928)-制鹽株式會社在此地辟建約300公頃的鹽田,并建鹽務寮,但為了與後來南-制鹽株式會社的新鹽埕有所區別,此地稱為舊鹽埕或舊臺鹽,後因興南客運站牌上簡稱臺區,當地居民就此沿用。日昭和13~18年(1938~1943)南-制鹽株式會社又於中寮、頂山、馬沙溝繼續投資增筑,約1,000公頃,稱為七股南鹽區。-59~68年(1970~1979)又開辟一、二工區約716公頃。在村內向西放眼望去,盡是鹽埕景觀,戰後設村名為鹽埕村。
臺區為鹽埕村最大的聚落,居的空間分布以南圣宮為中心,向南、向北各有兩排南北向面對面的平房。廟北的鹽務寮曾在-40年代燒毀,鹽場再重建磚造平房-戶,但-用竹籠仔隔間,目前仍然保留原始的味道。廟南的平房是-60年代,鹽場福利委員會無息貸款給員工自己蓋,外部格局與廟北相差不多,目前有24戶。
臺區居民均在日昭和13年(1938)之後才由外地遷入,包括青鯤鯓的陳、李、周姓,北門洪姓、井仔腳與蚵寮仔的謝姓等。
至於臺區周邊鹽場辦公室、臺鹽博物館,以及十棟寮仔、八棟寮仔等鹽工宿舍,另外,亦有最吸引觀光客的七股鹽山。此地原為七股鹽場洗鹽、歸堆的地方,因鹽堆積如山,形成另一種獨特的地理景觀。
參考資料
黃文博,《南瀛地名志》,新營:臺南縣文化局,1998。林圣欽等撰述,《-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國史館-文獻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