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領時屬於嘉義縣打貓東頂堡梅仔坑,1901年嘉義廳梅仔坑支廳梅仔坑區梅仔坑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小梅莊小梅(大字)梅仔坑、樹林(小字),1945年設梅山鄉梅東村。
梅東村因位於原梅仔坑莊的東部而得名,與梅南村、梅北村構成梅仔坑,是全鄉最早形成的村莊,此載於諸羅縣志的封域志,現三村仍為全鄉的行政經濟、教育文化、交通運輸中心。
二、地理環境
梅仔坑地形呈東高西低,狀似畚箕形的盆地,這盆地的周遭,東面是保甲山嶺脊,南面為中莊山嶺,西面是倒孔山溪和旱溪的交會,北面是倒孔山溪。倒孔山溪又稱華興溪,是梅東村與圳北村的界河,向北流入三疊溪,再與虎尾溪合流,經虎尾後稱為北港溪,注入-海峽。
三、聚落分布
梅山,又稱梅仔坑,清康熙年間,先民到此開墾,因有小山丘遍長原生種梅樹,之後形成聚落,就稱為梅仔坑(山丘在現新興路與社教路交會處),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諸羅縣志》就有關梅仔坑山的記載,「頂平豁如釜山之蓋而隆其瘠、與鼎蓋并峙者為梅仔坑山」。此地的梅花盛景,更被選乾隆七年(1742)的諸羅八景之一的《梅坑月霽》。
樹林仔,位處梅東村的北部,華興溪的西側,二十世紀初期,池姓先民在此租地率田,四周皆是未開墾的原生樹林,因而得名。現以何姓族人居多,更以形成密集聚落,昔日濃林密布,已不復見。
四、學校教育
嘉義縣梅山鄉梅山國民小學,位於梅東村中部,成立於1906年,初名為梅仔坑公學校,1921年改為小梅公學校,1941年改為小梅國民學校,1946年小梅鄉第一國民學校,1947年梅山鄉梅山國民學校,1968年改為現名。梅山國民小學是梅仔坑先賢吳炎、江匡國、陳為姜、林鄭友梅等人發起設立,為本鄉教育啟蒙之地。校址為梅山鄉梅東村中山路28號之1。
五、文化資產
梅山玉虛宮,位於梅山市街中心,建於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1911年於現址重建,1972年再建,主祀玄天上帝,系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安座於民宅(梅山玉虛宮沿革志)。
梅山天主教堂,位於梅山村東部,建於1931年,是嘉義教區的中華圣母朝圣地。1913年西班牙洪神父首先到梅山麻園寮山傳教。1931年梅山租地建道作為聚會場所,1954年嘉義教區成立,每主日有神父到梅山主持彌撒。天主教修女會中華圣母會由山東抵臺,并在梅山設立醫療服務所。現梅山天主教堂地有千余坪,是昔日梅坑月霽的舊地,景色清靜,已為天主教信仰圣地。
六、交通設施
梅東村的交通:(一)省道臺3線,形成與梅南村的分界線,線東為梅東,北向經梅北村,通往云林古坑鄉,南向經大南村,通往竹崎鄉。(二)縣道162線甲,起點是梅山與縣道149線交叉處,經梅東,圳北、太平、龍眼、碧湖、太興、瑞里、瑞峰等村,終點為太和村油車寮,長46.723公里。沿途有太平風景區、瑞峰風景區、太和風景區,是條觀光大道。
中文關鍵字:梅東村 , 梅仔坑 , 梅山國民小學 , 縣道162線甲
參考資料
下一篇:梅北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楠梓仙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