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光復後七股鄉設25村,-53年(19-年)下山村易名龍山村;-67年(1978年),港東、港西村合并為後港村,潭頂、臺潭村合并為大潭村,調整為今日之23村。一般將七股劃分為北、中、南三區。北七股包括後港村、城內村、大潭村、頂山村、篤加村、西寮村等六村;中七股包括大埕村、大寮村、七股村、玉成村、溪南村、龍山村、中寮村、鹽埕村村等八村;南七股包括竹港村、竹橋村、康郎村、永吉村、三股村、十份村、樹林村、義合村、看坪村等九村 。
七股鄉地名充滿了-色彩,在南七股及中七股出現如七十二份、公地尾、十一份、十份塭、七股寮、三股仔、三合仔等地名,不論是合股或分份開墾,均反映出本鄉先民在土地拓墾之初,財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情況下,集體開拓邊際土地的艱苦。
另一類型的地名則反映出了過去海埔地帶或漁、鹽的經濟活動。如頂山仔寮、西寮、海寮、網仔寮等地,早期均是-沿海漁民季節性捕魚所搭建的臨時住所。另外原在洲仔尾(永康市鹽行)的洲北與洲南鹽場分別毀於乾隆23年(1758年)及53年(1788年)的洪水,隨後陸續在七股東部(當時仍為海埔)重建鹽場,現今之大埕村、大寮村及看坪村中,仍有鹽埕地,大寮、破坪等地名,述說兩百年前盛極一時的鹽田歲月;日治末期資本家在七股莊西部辟建1000多公頃的新式鹽田,也留下了如會社、臺區、八棟寮仔、十棟寮仔等地名 。
今日七股鄉整個行政區域,幾乎都是道光以來北臺江內海的浮復地。而今之七股瀉湖,即為臺江內海最後的瀉湖遺跡。今之濱外沙洲,由北至南分別為海汕洲、新北港汕、青山港汕、網仔寮汕、頂頭額汕、新浮侖汕(後四者位於七股鄉行政區內),七股瀉湖成為臺南縣開發海埔地、養殖魚塭、鹽灘與外海間的緩沖水域 。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