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1684年諸羅縣諸羅山莊,1704年諸羅縣諸羅城西門,1762年諸羅縣諸羅山保,1787年嘉義縣嘉義保,1821年嘉義縣嘉義西保,1875年嘉義縣嘉義西保嘉義街,1904年嘉義廳嘉義西堡嘉義街,1909年嘉義廳嘉義區嘉義街,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嘉義(大字)北門內、西門外、西門內、大街、總爺,1930年1月臺南州嘉義市嘉義(大字)北門內、西門外、西門內、大街、總爺,1932年1月臺南州嘉義市北門町、元町,1946年1月嘉義市建國里、武垣里、仁和里、仁武里、萬安里、大街里、成仁里、涵洋里、郵政里,1951年11月29日嘉義縣嘉義市建國里、武垣里、仁和里、仁武里、萬安里、大街里、成仁里、涵洋里、郵政里,1953年建國里(并武垣里)、仁和里、仁武里、萬安里、大街里(并成仁里)、佑民里(并涵洋里)、府路里(并郵政里),1978年建國里、仁和里、仁武里(并萬安里)、大街里、佑民里、府路里,1982年7月1日嘉義市建國里、仁和里、仁武里、大街里、佑民里、府路里,1990年10月6日嘉義市東區建國里、仁和里、仁武里、大街里、佑民里、府路里,2010年2月1日嘉義市東區中央里,由大街里(第7至15鄰)、佑民里(第9至18鄰)、建國里、仁和里、府路里(第6鄰)、初陽里(第11至14鄰)及仁武里所組成。
中央里里名因位於嘉義市的中心地帶而得名。清代時本里大部分在嘉義城內(現吳鳳北路、光華路、文化路及民權路所圍繞的區域),1910年嘉義市區改正後,本里成為市街的中心地域。
仁武里(1946-2010),因里內有仁武宮而取名,於1932年屬北門町,-35年編為仁武里、萬安里,-67年合并為仁武里,-99年并入中央里。
仁和里(1946-2010),因寄義與仁武和樂而取名,於1932年屬北門町,-35年編為仁和里,-99年并入中央里。
大街里(1946-2010),因清代時里內這段吳鳳北路稱為大街而取名,於1932年屬北門町,-35年編為大街里、成仁里,-42年合并為大街里,-99年并入中央里、東興里。
建國里(1946-2010),於1932年屬元町,-35年編為建國里、武垣里,-42年合并為建國里,-99年并入中央里。
府路里(1946-2010),因里內於清代時有府路巷取名,於1932年屬元町、西門町,-35年編為府路里、郵政里、思明里,-42年合并為府路里,-99年并入中央里、過溝里及西區文化里。
裕民里(1946-2010),因為里內有城隍廟求其護佑居民而取名,於1932年屬元町,-35年編為涵洋里、佑民里,-42年合并為裕民里,-99年并入中央里、-里。
初陽里(1946-2010),因期如初昇的太陽一般光芒萬丈而取名,於1932年屬元町、南門町,-35年編為初陽里、平安里,-42年合并為初陽里,-99年并入中央里、過溝里。
二、地理環境
中央里,是由吳鳳北路、蘭井街、文化路、民權路為周界所形成的行政區域。清康熙43年建筑諸羅縣城時,本里於現成仁街、光華路以東屬於城內,西門位於現成仁街與公明路之間,雍正元年土竹城及1836年修竣的嘉義縣城,本里於現文化路、公明路、興中街及光華路以東屬於城內,西門向西南遷移至現興中街、中正路及光華路之間。桃仔尾(清代嘉義城形狀似桃子,此地在其末端)位於本里與國華里、文化里之間,1906年大地震時城墻坍塌,嘉義實施市區改正,拆除此段城墻,且設立圓環,1969年許市長拓寬中山路,將圓環重建為全省首座七彩噴水池,此後成為嘉義市的地標。
三、社區發展
中央里,(一)仁武地區,位於中央里東北部,清代位居北門內,出入北城門均須經過里內萬安街。北門內在今民權路與吳鳳北路交會處,萬安街是北城門進來的大道,故稱北門內街,1940年後為打鐵舖集中地,故又打鐵街;仁武是明鄭調仁武鎮駐紮地,在北榮街旁仁武宮附近。(二)仁和地區,位於中央里西北部,清代有文廟和玉峰書院等,1906年文廟改設嘉義醫院(現改為文化廣場),玉峰書院改設幼稚園,中山路兩旁商店林立,此地成為商業型區域。(三)大街地區,位於中央里東部中段,清代大街在現公明路和中正路之間的吳鳳北路,是為城內重要通道;布街在現成仁街和吳鳳北路之間的公明路;十字街在今公明路和吳鳳北路交會處一帶,形成於康熙50年間。1920年嘉義街役場設於中山路南側與吳鳳北路西側間(現市農會)。至今區內道路兩旁商店林立,是商業區域。(四)西門地區,位於中央里西部中段,清代時嘉義城垣沿著今光華路修筑,并設西城門,本區於光華路以北屬城內;西門外街,在興中街以西的中正路,又稱西門口;西門內街,在興中街和成仁街之間的中正路。1946年後本地成為金融機構集中地,為典型商業區。(五)府路地區,中央里西南部,區內嘉義郵局巳有百年歷史。? ?
四、學校教育
嘉義縣儒學,清康熙25年設立諸羅縣儒學於目加溜灣社(現臺南市善化區),43年(1704年)諸羅縣治移至諸羅山莊(現嘉義市東區),并於縣城西門外建學宮,45年(1706年)興建孔廟大成殿、欞星門(現嘉義市中央里吳鳳幼稚園),54年10月知縣周鍾瑄大修大成殿、啟圣祠,啟圣祠、明倫堂(儒學的教授講堂),雍正元年(1723年)縣城改為土竹城,孔廟納入城內,乾隆18年(1753年)孔廟遷建西門外(現中央里文化路文化廣場),嘉慶20年(1815年)重修孔廟,包括明倫堂、名宦祠等,道光16年(1836年)完竣的嘉義縣磚石城再度將孔廟包含入城內。孔廟與儒學是共同的牽連關系,孔廟中明倫堂是儒學的教授講堂。
嘉義市立吳鳳幼稚園。成立於1915年6月29日的嘉義幼稚園,有50名幼童入園,1921年始有臺籍幼童入園,1922年5月16日改為公立,并成立第一及第二幼稚園,1934年廢除第一及第二幼稚園,由愛國婦人會接管,改為私立吳鳳幼稚園,1947年4月16日原址創園,名為「吳鳳幼稚園」。園址為嘉義市中央里中山路260號。
五、文化資產
仁武宮,建於清康熙40年(1701),現為市定古蹟。乾隆32年(1767)修建,道光16年(1836)重筑嘉義城時,將其包含入城內,1910年移至現址,1913年改筑完成,1961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
三山國王廟(廣寧宮),初建乾隆17年(1752),-6於本廟設置嘉義國語傳習所,直到1906年大地震。
懷安宮(暗街仔廟),位於北榮街上。主祀五府千歲,約創於乾隆初年,由暗街仔住民建立,1906年大地震時震毀,由蔡進添捐錢修復,1946年重建於今址。
開基古廟福德祠(布街土地公廟),嘉慶四年(1799年)創建,咸豐元年(1851)改建,1906年大地震時廟宇倒壞,由總爺街民重建,後廢廟,1975年復廟,1987年重修。
太元寺,古稱太元堂,本為龍華派齋教,建於道光26年(1846),咸豐7年(1857)擴建,1938年廢廟,1946年後復廟,改為佛寺,名為太元寺,主祀釋迦牟尼,1988年重新改建為現狀,位於成仁街。
嘉義文化郵局,前身為創立於-5年8月的第八-郵便局,-6年4月成立嘉義郵便電信局,址在現的中央噴水池旁,1939年新建郵局落成,遷此現址。19-年嘉義大地震,是嘉義市區沒有倒塌的三棟建筑物之一(另兩棟為嘉義火車站和農試所辦公室)。址於嘉義市東區文化路134號。
六、交通設施
中央里的交通道路,(一)南北向者有吳鳳北路、成仁街、興中街、文化路,(二)東西向者有民權路、北榮街、中山路、民樂街、公明路、中正路、光彩街、蘭井街。(三)光華路(縣道159號甲),西北向抵中央圓環連接中山路,經本里南部,東南向抵南門圓環連接-路。
中文關鍵字:嘉義城西門 , 桃仔尾 , 仁武宮 , 十字街 , 嘉義縣儒學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