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1684年諸羅縣諸羅山莊,1704年諸羅縣諸羅城南門,1762年諸羅縣諸羅山保,1787年嘉義縣嘉義保嘉義城南門,1821年嘉義縣嘉義西保,1875年嘉義縣嘉義西保嘉義街、南門外洋莊,1904年嘉義廳嘉義西堡嘉義街東門內(nèi)、西門內(nèi)、大街、南門內(nèi)、南門外,1909年嘉義廳嘉義區(qū)嘉義街東門內(nèi)、西門內(nèi)、大街、南門內(nèi)、南門外,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嘉義(大字)東門內(nèi)、西門內(nèi)、大街、南門內(nèi)、南門外,1930年1月20日臺南州嘉義市嘉義(大字)東門內(nèi)、西門內(nèi)、大街、南門內(nèi)、南門外,1932年1月1日臺南州嘉義市元町、南門町,1946年1月嘉義市文昌里、雙忠里、蘭井里、祠後里、鎮(zhèn)南里,1951年11月29日嘉義縣嘉義市文昌里、雙忠里、蘭井里、祠後里、鎮(zhèn)南里、佑民里,1953年文昌里(并雙忠里)、蘭井里(并祠後里)、鎮(zhèn)南里、佑民里(并涵洋里),1982年7月1日嘉義市文昌里、蘭井里、鎮(zhèn)南里、佑民里,1990年10月6日嘉義市東區(qū)文昌里、蘭井里、鎮(zhèn)南里、佑民里,2010年2月1日嘉義市東區(qū)-里,由文昌里、蘭井里、佑民里(部份)、鎮(zhèn)南里合并組成。
-里里名因行政區(qū)域內(nèi)有-國小而取名。
文昌里(1946-2010),因為里內(nèi)有清代文昌閣而取名,於1932年屬朝日町、元町、東門町,-35年編為文昌里、雙忠里,-42年合并為文昌里,-99年并入-里。
蘭井里(1946-2010),因為里內(nèi)有荷蘭時-鑿的紅毛井又稱蘭井而取名,於1932年屬元町,-35年編為蘭井里、祠後里,-42年合并為蘭井里,-99年并入-里。
裕民里(1946-2010),因為里內(nèi)有城隍廟求其護佑居民而取名,於1932年屬元町,-35年編為佑民里、涵洋里,-42年合并為裕民里,-99年并入-里、中央里。
鎮(zhèn)南里(1946-2010),因為里內(nèi)於清代時原有一座鎮(zhèn)南宮而取名,於1932年屬南門町,-35年編為鎮(zhèn)南里,-99年并入-里。
二、地理環(huán)境
-里,系以文昌街、共和路、垂楊路、吳鳳北路、中正路為周界所形成的行政區(qū)域。清康熙43年建筑諸羅縣城時,本里於現(xiàn)光華路以北屬於城內(nèi),以南屬於城外,南門位於現(xiàn)-路、和平路與光華路之間(後建為南門圓環(huán))。諸羅縣縣署在今東區(qū)公所附近,故本里在清代為縣行政中心,現(xiàn)有東區(qū)公所、戶政、環(huán)保局等行政機構,及雙忠廟、城隍廟等古廟,紅毛井更是荷蘭時代的歷史遺跡。
三、社區(qū)發(fā)展
-里,(一)文昌地區(qū),清代時屬城內(nèi)南門東北方,現(xiàn)共和路和忠孝路間為東市場的所在,及光彩街和蘭井街中間是文昌公園,南有鎮(zhèn)南圣神宮(文昌閣)。(二)蘭井地區(qū),位於原南門圓環(huán)西北方,由吳鳳北路、中正路、共和路和蘭井街所圍成的區(qū)塊,稱為東市場,清代即為嘉義城的市集,1914年東市場開始營業(yè)。(三)裕民地區(qū),位於-里西北部,清代時為諸羅縣署、城隍廟所在,現(xiàn)仍為重要行政機構所在。(四)鎮(zhèn)南地區(qū),位於-里南部,清代為諸羅縣南門所在,現(xiàn)在除有學校外,為商業(yè)、公教、住宅混合區(qū)。
四、學校教育
正音書院(1729-約1735),清雍正7年建於南門內(nèi)(現(xiàn)共和路與蘭井街間鎮(zhèn)南圣神宮附近),在教授生員學習-官話,該書院并未記載於地方志,似乎存續(xù)不久。
羅山書院(1829--5),清道光9年(1829)嘉義知縣張縉云與仕紳王朝清創(chuàng)建於文昌閣南,并文昌閣於書院內(nèi),丘逢甲曾於書院教授。-5年址為日憲兵部隊所據(jù),書院因而廢除,後憲兵移至仁愛路,復設旭尋常高等小學校。
嘉義國民學校(-9-1945),成立於-9年5月1日,初名旭尋常高等小學校,在原羅山書院舊址,1926年遷移至南門環(huán)環(huán)西南部(址為南門町二丁目91番號在今-國小),1941年4月1日改為嘉義國民學校,1945年10月廢校,1946年1月原址為-國校遷入。2009年4月25日有10名日籍校友返校尋根。
嘉義市立-國民小學,成立於1919年4月1日(在原龍過脈莊),初名為嘉義第二公學校,1932年4月1日改稱為嘉義市東門公學校,1941年4月1日改為嘉義市東門國民學校,1946年1月13日校址遷至原嘉義國民學校所在,校名改為嘉義市新南區(qū)-國民學校,1950年12月1日改為嘉義縣嘉義市-國民學校,1968年8月1日,改名寫嘉義縣嘉義市-國民小學,并核定為社會中心學校,1976年4月14日,為社會教育實驗示范學校,1982年7月1日改為現(xiàn)名。
五、文化資產(chǎn)
紅毛井(蘭井),約開鑿於1673年後,現(xiàn)為市定歷史建筑(原為-古蹟)。諸羅縣志(1717年)曾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zhèn)守斯地,重修之。」當時并在附近設有教育學童的社學,乾隆27年(1762)知縣衛(wèi)克堉將原諸羅八景中的「龍目泉甘」,改定為「蘭井泉甘」。現(xiàn)是嘉義市內(nèi)年代最早的史蹟。 ?
雙忠廟,建於1689年,是諸羅縣志中的睢陽廟,「睢陽廟,在縣署之左。祀唐張中丞巡。其祀之入臺,未知所由來。康熙28年(1689),耆民募建,年久傾壞。48年,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俗呼元帥廟。」道光26年(1846)時重建,1909年被-人曹洞宗僧侶占用,經(jīng)信徒爭訟而收回,後又廢廟,1946年推舉醫(yī)學博士黃文陶領銜重建事宜,於1949年竣工落成,迎回神像供奉。
城隍廟,建於1715年,現(xiàn)為市定古蹟,諸羅縣志祀典志記載,「城隍廟,祀城隍也,在縣署之左,康熙54年,知縣周鍾瑄捐俸建,規(guī)制頗宏敞。參將阮蔡文捐銀40兩為助。」雍正10年(1732),知縣馮盡善商請士紳陳君陸募款重修,乾隆29年(17-)知縣張所受再修建,并奉旨勒封顯佑伯,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之役時,以神助守城池有功,光緒元年晉封綏靖侯,1936年因地震傾頹而重修。
鎮(zhèn)南圣神宮,文昌閣建於乾隆58年(1793),由知縣單瑞龍以建嘉義城四城門樓的余材興建而成,道光9年建羅山書院時,并本文昌閣於書院內(nèi),-5年為羅山書院日軍所占據(jù),-9年為校地,1926年旭小學校遷移,由信徒重建於文昌閣原址,遂迎回五文昌帝君并兼祀鎮(zhèn)南宮(創(chuàng)建於乾隆42年)的五府-,1906大地震震毀,1915年重建。
六、交通設施
-里的交通道路,(一)東西向有中正路、光彩街、蘭井街、-路、垂楊路。(二)南北向有文昌街、南門路、共和路、忠孝路、吳鳳北路。(三)光華路,西北抵中央噴水池街,經(jīng)本里中部,東南抵原南門圓環(huán)。(四)垂楊路,東抵彌陀路,經(jīng)本里南側(cè),西抵縱貫鐵路線。
中文關鍵字:嘉義市立-國民小學 , 鎮(zhèn)南圣神宮(文昌閣) , 紅毛井(蘭井) , 雙忠廟 , 城隍廟
參考資料
快搜